xx资源网(xxURLs.com)
发布资源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郭静云 2013.10 【pdf扫描】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封面.jpg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论及的范围颇广,但主要围绕着殷商上古帝国之前的历史、殷商集权政体的形成,以及殷商王族来源等几个问题。不同于以往先秦史研究以文献为主、考古为辅的方法,更多的是从考古资料着手,并认知到文献形成的立场。

作者简介

郭静云,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具有二十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擅长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下,以考古、艺术、文献、古文字诸领域的互补考证研究中国上古及先秦历史与文化。

目录

摘要

图录

前言

上编 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

导论

第一章 殷商文明的渊源

一、学界对殷商文明渊源的论辩

(一)中原说

(二)东来说

(三)西北说

(四)北来说

(五)东北说

(六)东南说

二、殷商文明的多元成分与整体化的趋势

三、郑偃与殷商文明的相异性

(一)出土兵器的情况及类型

(二)礼器类型及纹饰

(三)制作礼器的材料

(四)神兽崇拜

(五)王冢形状

(六)殉人和人牲

(七)人牲民族的属性

(八)马车的出现

(九)甲骨金文的出现

(十)郑偃和殷墟的地理及路线关系

(十一)总结

第二章 中原青铜早期的文明渊源

一、偃师二里头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吗?

二、江河之间青铜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时代江北的农产演化及传播

1.原始黍、稻农作区域,以及稻作北传的趋向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支流线

5.河南新石器末期到青铜初期稻作的情况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1.文化北传和人们北移的趋势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流域线

(三)总结

三、“云梦泽的苏美尔”:江河联合城邦国家文明之形成

(一)长江中游新石器、青铜之际文化概述

(二)新石器晚期、青铜早期的长江中游古城文化

(三)汉水古国的社会生活

1.考古文化类型

2.灌溉与洪水防御

3.农耕社会信仰、共同祭礼与神权

4.联合城邦国家的统一性

5.人口扩展与开拓河汉平原

6.汉水人开拓河汉平原的北界

(四)汉水古国的继承者

1.石家河全灭之说

2.石家河文化变迁史实背景

3.汉水古国文明的再兴与继承者

(五)“中原”定义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铜早期的南北关系

(一)二里头农产

(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地理范围以及发祥地的问题

1.江河中原青铜早期文化的共同性

2.郑洛、江汉、成都平原地区三角形的关系

(三)江汉与郑洛地区的资源来源问题

1.农作物和生活物品

2.玉料和绿松石

3.金属料

4.总结

五、盘龙城与郑偃:郑邑的南土或荆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说的矛盾

(二)盘龙城与早期汉水古国的关系

1.文明的传承与信仰的演变

2.器型的传承与演化

3.铸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4.建筑的传承

5.丧礼的传承

6.总结

(三)盘龙城考古类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范围

六、三代、三苗、九黎与荆楚:文献的蛛丝马迹

(一)阅读屈原的疑难

(二)传世正统历史中的蛛丝马迹

1.五帝的故事

2.夏的传说

(三)殷商集权与古楚文明的衰落阶段

1.殷商灭楚:汉北考古的反映

2.殷周灭楚:甲骨金文的线索

(四)萌芽与没落:零散出土遗物之隐意

(五)总结

余论:殷商之前几种江河文明的范围及其国家化的程度

(一)青铜早期先楚、先吴、先越、先蜀文明的范围

(二)郑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第三章 青铜早期西北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夏为西北古国说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国

(一)陶寺来源问题与汾河流域地区的特质

(二)陶寺铜器来源的问题

(三)陶寺出土南方文化的遗物

(四)陶寺古国兴废与气候变化

三、黄河北游“先戎”类型的族群

(一)陕北出土玉器之谜

(二)牙璋起源之谜

(三)上古文明与“先戎”掠夺集团

四、二里头:边界地区的城堡

五、总结

第四章 殷商文明形成与东北青铜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东北文明的独特性与文明之问的来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谜

三、东北金属器与青铜文明的形成

(一)夏家店早期金属器

(二)东北铸锻技术与金属料来源

(三)多元族群的流动区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东北及太行山以东之华北地区

(一)辽西地区

1.本土制造与南北交易的问题

2.最早的族徽铭文

(二)冀北刘家河

(三)河北平原与周围地区

(四)太行山

五、总结:东北青铜早期的文明与殷商的形成

第五章 殷商集权国历史的新阶段

一、独特性与集权性

二、跨王室族群的贵族、异族的通亲

三、信仰之结合

四、神权与军权;巫师和王位

五、斩首之礼

(一)上古文明中人牲的身份

(二)先楚文明人牲斩首之礼

(三)神兽噬人头的造型与斩首礼的关联性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牲斩首礼的特点

(五)头骨饮器的问题

(六)殷商文明人牲斩首礼的演变

六、集权国家的王族问题

第六章 古亚洲驾马历史和游战的生活方式

一、从驾驭马车推论殷商王族的民族属性

(一)乘马为殷商王族的特征

(二)从汉文文献看马车来源

(三)有马、有车、有马车三种情况之区分

(四)“游民”的人类属性相当殷商王族

(五)两河流域的东源与中国的西源

(六)殷商王族的关键角色

二、青铜时期亚洲乘马游战族群的活动

三、从驯马到乘马

(一)柏台文化:驯化马匹的第一阶段

(二)辛塔施塔文化与乘马车战争的起源

四、加喜特族发源地之谜

(一)哈萨克草原和两河流域的空间关系

(二)里海东岸路线与哥诺尔土丘文化

(三)里海西岸路线与鲁查申文化

五、殷商王族与西亚文明来往依据

(一)亚美尼亚山脉在乘马文化中的作用

(二)马商对“汉高加索大语系”形成的作用

(三)殷人与白种人接触的依据

(四)殷商王族将麦子视为赐福天瑞

(五)殷商王族对大理石的重视

(六)牛角礼器

(七)日辰的来源问题

1.十日名号为殷商王族的标志

2.殷人作谥名仅用十日,而不用十二辰

3.十二辰来源的问题

4.十二辰与十日相配意义

(八)帝星为崇高的对象

第七章 殷商王族的发祥地和进入中原的路线

一、殷商马车传人中国的路线问题

二、中亚马和蒙古马的马类问题

三、殷人族群的成分研究

四、殷商崇拜老虎的渊源

五、总结

第八章 殷商王族建国的动机、过程和历史意义

一、气候冷化的因素

二、殷商王族建都的考古线索:洹北古城的属性问题

三、文献中的线索

四、殷商王族统治中原的历史意义

五、“本土”与“外来”概念

结论

余论一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

一、如何探索殷商文字的来源?

二、古文明文字产生的若干规律

(一)举例一:古埃及文字

(二)举例二:古地中海族群的文字

(三)举例三:埃兰、波斯文字的演化

(四)举例四:古西亚楔形文字

(五)多种种族、语言共享文字的若干规律

(六)总结

三、汉字文明的滥觞:神话线索

四、考古发现殷商之前文字的痕迹

(一)文字的属性问题

(二)长江、淮、汉流域早期文字雏形

1.早期江淮文字

2.早期江汉文字

3.“祖”形之索隐

4.“神”字来源之谜

5.江河地区早期符号——兼谈眼形符号之谜

6.青铜早期时代几种线形文字的出现

7.总结:长江流域为早期文字的发祥地

(三)黄河流域早期文字符号比南方晚出

(四)东北文明的因素

(五)河北台西文字符号

(六)长江中游文字传承的疑问

五、殷商文明的多元性、语言属性、文字系统

六、结语

余论二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导论

一、十日系统的文化属性

二、学界针对日名问题的论辩

(一)生日或死日

(二)社会中的分组标志

(三)占卜选日

(四)死后卜选与生人已有日名的矛盾

三、探究日名的基本原则

(一)生人日名与曰名庙号的区别

(二)不同受祀者的十日祭名

四、丧事中日象的隐义

(一)殷人十日信仰和十日一旬时间概念

(二)殷人拜日观念

(三)日象和日名在丧葬信仰中的作用

(四)从入地到乘日升天而宾于帝——兼论“宾于帝”卜辞的隐义

五、生人日名的问题

结语

中编 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

导论

第一章 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关系

第二章 传世文献的蛛丝马迹:伯夷叔齐的故事索隐

第三章 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余论

下编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

第一章 商周文献类型及历史记载的萌芽

第二章 历史时间观念何时形成之刍议

第三章 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序言

从最早的历史萌芽开始,神话和史实便一直并存。夸大先祖的成就,隐讳其过失,乃是古代修史者的基本心态和习惯做法。此外,记录者所处时代的正统意识,促使其将古代事迹塑造为符合后世政权的说法,这种重新理解和叙述历史的需求,导致古史多次遭到修改。这些修改的动机,最常见的是以帝国的意识形态来构成历史概念,秦、汉时期编造出以天下为一体的历史,建立神话化的一元史便是如此。致使今日先秦史的研究一直位于神话与史实之间,甚至考古资料的解释迄今亦离不开汉帝国建立神话化历史的脉络。

在中国的考古学兴盛之前,信古和疑古学派相互否认彼此的观点。近几十年的考古成就,证明商王国的存在,又发现了很多更古老的文明遗存,因此已无人怀疑中国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但今日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只是借用考古资料补证文献的记载,依然使用传世文献中的五帝、三代的角度来理解古史,以五帝、三代等概念来判断考古遗址的属性。

文献内容涉及记录者的观点,其透露的信息不仅有局限,而且又经过记录者的筛选以符合帝国的意识形态,因而历史记述必然掺杂撰写者的观点。而在繁杂多元的历史 战场上,一切留下来的历史概念往往是由胜利者建构,其中也就必然掺杂了立足于胜者观点的意识形态,甚至原先历史的真相亦因此被窜改。胜利者撰写历史文献时,为给后人留下自己理想中的历史样貌,便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忽略他人的成就,甚或窃取他人的功绩。此外,天下帝国的意识形态,强调政权的绝对正统性,亦必然批判和否定各种分裂政权的论述。

现存文献所载的许多商周时期传说,均在东周以来才见载于文字。战国秦汉的文人依据这些口传及零散的记录来了解早期历史的脉络,从而编辑史书。早期的史书如 《竹书纪年》、《史记》等等,均有其根据;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表达了古代的实况。但文献阐释的重点在于其立场、角度甚至目的。所记录的故事,既然起源于某族群的主观历史,就必定有所隐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反映出客观事实,而且故事在历代口耳流传中又经过无数次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义。笔录者必然以自己的背景和理解,影响这些故事的形貌。所以文献是一种密码,而各种因素被一并隐藏在密码中。解读文献是从每一条线索逐一尝试解开线团的过程,而且只有第一手考古史料才能提供这些线索。 笔者主张,除仔细分析考古资料外,也应注意文献的记载,这不是从文献的角度来判断考古所述,而是从考古的事实重新审视文献内容,尽量分离文献中的事实来源以及记录 者的各种角度、目标,尝试从文献所述了解其意图中的隐藏事项。

历史本身往往是多元的,尤其对时空范围宽广的商周文明而言,不可能有那么一贯的三朝王室历史。现存的文字记录始自殷商,更早或其他地区的文字并没有留传下来, 即使脱离汉代编辑者的角度,最早的记载也只是基于殷周角度所写的。我们无法听到当时其他族群的声音,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殷周政权,部分地区甚至可能与殷周毫无关系,但在周人的文献中,都将这些地区视为周天子的领土。因此,文献记载基本上是一元化的夏商周“三代史”,但实际上商周考古呈现出的,却是复杂多元的上古社会样貌。

再者,从目前我们只能见到西周晚期以来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文人可能只对本国历史有所理解,或只想彰显本国的成就。这些社会、历史观念始终离不开政治,而政治需求不断与时倶变,国家对历史的描述和评价也不断更新。西周晚期以来,官府史官记载君室大事,同时把口耳相传的昔日故事逐步记录成“文本”。这些描述昔日情况的文本,不仅保留了部分史实信息,也代表历史记录成文时代对昔日的理解,以及当时撰写文本的目的(包括当时政治需求或意识形态的角度)。

坦白说,经过口耳传承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古史,早已变成“神话化的历史概念”,最后又成为“历史化的神话”,这代表了文化中对古史神秘化、神圣化的理解,即超越性的“神史”理想。文献记录虽非凭空而来,但无法代表事实,而是表达“天下正统”的概念。 此概念虽然源自周,但实际上成形于汉代,一元史观最符合汉帝国的意识形态。在没有考古资料前,我们也只能从汉帝国所认定的文献,寻找多元史的线索。只有近百年的考古发展,才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早期历史的原貌。

可惜的是,从文献角度解读考古资料的主流方法,无助于理解上古史实,反而重新形成了许多古史神话。很多学者不将文献中的神话当作譬喻性的描述,而是直接按字面理解,并试图由此寻找神农族,黄帝族,夏、商、周族等踪迹;也有的以五帝、三代概念 判断出土遗址,重新以神话化解读这些第一手史料。

例如,二里头古城遗址发现后,学界立刻将之称为“夏禹之都”,用考古资料来补释文献中的神话。后来在很多地方发现了类似的文化遗存,学者们依此得出结论:夏确实是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今日小学生都知道,二里头是夏都,但二里头与夏禹神话连接的根据是什么?只是因为二里头发掘很早,当时尚不知道有其他早期城址,信古学派根据和疑古派的论争,以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将二里头命名为夏王朝遗址。

二里头宫殿区的发现,


资源链接
标签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线试读中国史人文社科历史

发布日期

2019-02-23

擦亮日期

2024-04-15

扫一扫分享下载
资源网址导航
综合

全索引 361图书馆 图书酷

手机

电脑

影音

专业

游戏

体育

儿童

教育

资源分享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