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治疗格律》.pdf
中医治疗格律
早在三十年代,秦伯未老先生受《医学心语》“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阴虚伤食内伤也。总计之共一十九个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于以出焉。和莫枚士《研经言》“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气、二水湿、三鬼神、四虫兽、五器物、六饮食、七药石、八人事”之启迪,认为中医治疗规律繁复漫散,有必要予以总结钩玄。在程、莫二氏之基础上,结合临床实用,增损为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虚、食、虫、疫十三纲治律。
律者,格律也,规律也。以此用方,以此遣药,以此加减,适证而变化,圆机活法,化生千方万法,以应诸疾。律凡五十六,隶于十三纲。无分经方时方,纵榄伤寒温病,包括外感内伤,不拘脏腑经络,治诸家治律于一炉。
一、风
风性轻善行,无微不入,中人也易,发病也速。风中于表,轻则鼻塞声重,喷嚏清
涕,咳嗽自汗,头痛身热,甚则痰壅气喘,声哑咽于。风中于里,层次不一。入于肌腠则手指麻木、肌肉不仁、口眼斜,名曰中络;营血空虚,风入经络,身体着重,步履维艰,名曰中经;再由此深入,痰涎上壅,阻塞清窍,昏不知人为中腑;神明散乱、口流涎沫、二便失制为中脏。
风之论治,当分内外。外风宜疏散宣解,内风宜熄风潜阳。类风非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痰中者涤痰,火中者降火,气中者顺气,血瘀者破血,食积者通腑。
风之治疗律归为下列三种。
1,疏风解表律
【律征】适应于伤风轻症。风从外来,首先犯表,病在肺卫,微有畏风,微热,头目不清,周身不适,喷嚏,喉痒或微有咳嗽。
【遣药】荆芥穗青防风薄荷叶冬桑叶淡豆豉杭菊花葱白头
【疏注】风邪性平,若未与寒或温邪结合时,只可辛平疏风解表,小病小治,无须大题小作,上药平妥轻灵,引风邪从卫分而出。
若鼻塞,加苍耳子、辛夷花。咳嗽,加苦杏仁,浙贝母。头胀,重杭菊花,加蔓荆子。不用蒿本、羌活、独活过于辛温之品。
2,调和营卫律
【律征】适应于营卫不和,易感风邪或风中血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营卫不和,是本身功能欠佳节,与上律祛邪不同。风中络道,肌肤不仁,口眼斜,亦宜调和营卫,以去络道风邪。
【遣药】川桂枝大白芍当归尾青防风嫩桑枝生姜片大红枣
【疏注】药分三组。一是桂枝、白芍,乃调和营卫之基本药组。二是当归尾、防风、桑枝,祛风、活血通络。三是生姜、大枣,扶助正气以调和之。
3,追风达邪律
【律征】适用于真中风。风邪入于脏腑,中腑则不识人,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口吐涎沫,
【谴药】风邪深入于脏腑,故方药以透达为主。麻黄透肌腠之邪;桂枝达血络之邪。羌活疏太阳之风;独活祛少阴之风。细辛兼太阳少阴,僵蚕祛风痰,天麻祛痰熄风,菖蒲醒脾开窍。
【诠释】风邪致病,唯祛风而已。邪入有层次,传变有深浅,故治风当辨部位,风在肌表,疏解之;风中营卫,部位略深,肌腠经络受病,调营卫疏经邪;风入脏腑,多见于肾亏之人,治当兼少阳、少阴。
二、寒
寒性阴冷,但一着人体,每易从阳化热。表为阳,寒中于表则发热、恶寒、无汗
头痛、项强、周身骨节疼痛,脉象浮紧;里为阴,寒中于里则身体强痉,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淅畏寒,肤冷无汗,洞泄不禁,脉象沉紧。
治寒当以温药,即《内经》“寒者热之”之常理。寒之中人,病位不同,温法有别。寒在表治以温解。寒在脾,治以温运。寒在肾,治以温补。寒在肝,治以温降。表里俱寒,则分治之。
1,疏解表寒律
【律征】适用于外感寒邪初起。寒邪发病,四时均有,以冬季为多见。浅者伤表,见症形寒,身热,得汗则热可散。所谓“体若燔炭,汗出可散。”
【谴药】淡豆豉葱白头香紫苏川羌活炙麻黄川桂枝苦桔梗
【疏注】因寒性属阴,治用辛温。与风邪用辛平,风温用辛凉有别。其所受寒邪盛衰有异,用药有轻、中、重之别。轻者用豆豉、葱白,即葱豉汤。中者用紫苏、羌活。重者用麻黄、桂枝,即麻黄汤之意。
若咳,加牛蒡子、苦杏仁、浙贝母。若痰多,用辛温化痰药,如橘红、半夏。
2,温运中宫律
【律征】适用于寒中脾胃,中焦虚寒。症见腹痛,自利,神疲,食少,四肢不温,最恶隙风,不渴,脉象沉微。
【谴药】淡干姜上党参生白术煨木香大砂仁广陈皮仙半夏
【疏注】寒邪中里影响脾胃最多,郁遏阳气,治以温中逐寒。干姜温中,守而不走。党参、白术温补脾阳。木香、砂仁温运气机,醒脾调胃。
若寒邪外侵所致,加紫苏、防风辛温散寒,温中化浊。若内伤生冷所致,加生姜。
3,温暖下焦律
【律征】适应于寒中少阴。症见身凉畏寒,四肢厥冷,腹痛喜按,肠鸣泄泻,脉沉。
【遣药】原附块淡干姜炙甘草葱白头肉桂心葫芦巴云茯苓
网盘下载地址:https://u19481746.pipipan.com/fs/19481746-368451620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4-28
擦亮日期
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