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自传
本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名人自传系列的一种,摘取传主带有自传性的回忆文字,拼凑编辑而成。并非一以贯之的统一自传,编者的作用就很大,展现出的传主易形成片面性。
梁实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家道殷实,父亲可能是一名中级官员。梁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十多岁入清华预备学校,该是比较早届的。在清华园,梁实秋结识了一批文艺同仁,包括闻一多等。在清华期间,认识了后来终生相伴的北师大毕业生程季淑。当时的清华只是留美大学生的预科学校,尚未成为大学。学校除国文等课目外,全部用英文授课。清华对国文、,国学是极不重视的,从多名清华教授和毕业生的回忆可知。清华下午上国文,学生多不听课,还与教师为难。教师也以上课为任务,敷衍了事,尽管这些教师大多是前清的进士,国学、国文功底甚厚。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清华的学生中仍然涌现了大量的文学家,甚至国学大师。看来教师的教学不是重要的,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整体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清华招收的都是当时全国的精英,即使没有老师,让这些天之骄子在一起呆七年,也仍然有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涌现。梁实秋的国文受到其父的督促,不至因清华风气而落后。但国学功底可能是很有限的,清华学生在此方面远逊北大学生。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滥而不精,尤其对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胡适、梁实秋、丁文江、余上沅、闻一多等留美生都是多才多艺,文艺各领域成果颇高。在专、精、僻的领域,却少有人取得成就。这与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主要研究佛经中的一个问题不啻天壤之别。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学问与思想相辅相成,有思想的人必得有学问的根基,不然思想就虚了,不扎实。同样,有学问的人,总得有思想,不然没有研究的方向与方法。同时,大学问往往不能出大思想,学者的精力都花在考据与研究上,无心在思想中遨游,况且做学问与开发思想的确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大思想家学问也往往不如专门学者。
再回到梁实秋,梁肯定算不上思想家,只是认定了一些常识,如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传统的重要性等。在一个思想风起云涌,革命热情此起彼伏的年代,能够不为所动,坚守这些常识,可称他是保守的老顽固,也可称得上难得的一份冷静与坚持,确属不易。
下载地址:https://u14548362.pipipan.com/fs/14548362-395074048
资源链接
梁实秋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pdf: http://545c.com/file/14548362-395074048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8-27
擦亮日期
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