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词典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2016.9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陈坤分享“行走的力量”与情绪
分享1:探索情绪,每一刻都是最好的自己;分享2:千变万化才是心情,喜怒哀乐才是人生;分享3:情绪是探索,而不是逃避。
觉察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
生活不仅有沮丧(FRUSTRATION)和茫然(BEFUDDLEMENT),还应该充满希望(HOPEFULNESS)和远方向往(KAUKOKAIPUU)。无论是倦怠(ACEDIA)还是焦虑(ANXIETY),困惑(BEWILDERMENT)还是欣喜(DELIGHT),激动(EXCITEMENT)还是悲痛(GRIEF),都是生命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认知情绪,提升情商
情商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对自我状态的认知(自我意识)和他人情绪细节的认知,也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激励和处理关系。
一本轻松而迷人的心理情绪史
《心情词典》的每一个小节都探究了一个情绪主题,从艺术、科学、文学、音乐及流行文化的角度向大家解释了情绪与生活背后隐藏着的让人吃惊的联系,以及那些令人着迷的事实经历。
作者简介
蒂凡尼·瓦特·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一位做过10年戏剧导演的情绪史学家。
她曾获得“杰尔伍德导演奖”(Jerwood Award for Directors),与人联合创作的戏剧《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曾在伦敦奥运会上演出。
她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她的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则毕业于伦敦大学。目前,她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情绪史研究中心从事无意识地模仿以及情绪传染方面研究。
目录
A
ABHIMAN•由爱生恨
ACEDIA•倦怠
AMAE•撒娇依赖
AMBIGUPHOBIA•非解释清楚不可
ANGER•愤怒
ANTICIPATION•期待
ANXIETY•焦虑
APATHY•冷漠
L’APPEL DU VIDE•虚空的呼唤
AWUMBUK•人去心空
B
BAFFLEMENT•不知所措
BASOREXIA•亲吻渴望
BEFUDDLEMENT•茫然
BEWILDERMENT•困惑
BOREDOM•厌倦
BRABANT•作死
BROODINESS•求子心切
C
CALM•冷静
CAREFREE•无忧无虑
CHEERFULNESS•欢快
CHEESED (off)•气恼
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
COLLYWOBBLES, the•肠胃焦虑
COMFORT•安慰
COMPASSION•同情
COMPERSION•多元之爱
CONFIDENCE•自信
CONTEMPT•藐视
CONTENTMENT•满足
COURAGE•勇气
CURIOSITY•好奇
CYBERCHONDRIA•网络自诊焦虑
D
DELIGHT•欣喜
DPAYSEMENT•异境茫然
DESIRE•欲望
DESPAIR•绝望
DISAPPEAR, the desire to•避世
DISAPPOINTMENT•失望
DISGRUNTLEMENT•不满
DISGUST•厌恶
DISMAY•气馁
DOLCE FAR NIENTE•偷懒之乐
DREAD•惧怕
E
ECSTASY•狂喜
EMBARRASSMENT•尴尬
EMPATHY•共情
ENVY•嫉羡
EUPHORIA•欣快
EXASPERATION•激怒
EXCITEMENT•激动
F
FAGO•悲天悯人
FEAR•恐惧
FEELING GOOD (about yourself) •(自我)感觉良好
FORMAL FEELING, a•肃穆之感
FRAUD, feeling like a•(感觉像个)冒牌者
FRUSTRATION•沮丧
G
GEZELLIGHEID•温馨
GLADSOMENESS•高兴
GLEE•欢乐
GRATITUDE•感恩
GRENGJAI•怕麻烦别人
GRIEF•悲痛
GUILT•内疚
H
HAN•隐忍
HAPPINESS•幸福
HATRED•仇恨
HEEBIE-JEEBIES, the•神经过敏
HIRAETH•乡愁
HOARD, the urge to•收藏欲
HOMEFULNESS•归家之喜
HOMESICKNESS•思乡
HOPEFULNESS•充满希望
HUFF, in a•满腔怒火
HUMBLE•低声下气
HUMILIATION•羞辱
HUNGER•饥饿
HWYL•激昂
I
IJIRASHII•(被他人的顽强)感动
IKTSUARPOK•望眼欲穿
ILINX•炫酷
IMPATIENCE•不耐烦
IDIGNATION•义愤
INHABITIVENESS•安居乐业
INSULTED, feeling•被侮辱
IRRITATION•恼怒
J
JEALOUSY•妒忌
JOY•快乐
K
KAUKOKAIPUU•远方向往
L
LIGET•化愤怒为力量
LITOST•羞愤
LONELINESS•孤独
LOVE•爱
M
MALU•自惭形秽
MAN•热望
MATUTOLYPEA•起床气
MEHAMEHA•怕鬼
MELANCHOLY•忧郁
MIFFED, a bit•(有点)气恼
MONO NO AWARE•物哀
MORBID CURIOSITY•猎奇
MUDITA•随喜赞叹
N
NAKHES•以子为荣
NGINYIWARRINGU•惊吓
NOSTALGIA•怀旧思乡
O
OIME•亏欠感
OVERWHELMED, feeling•不堪重负
P
PANIC•恐慌
PARANOIA•妄想
PERVERSITY•乖戾
PEUR DES ESPACES•广场恐惧
PHILOPROGENITIVENESS•怜爱情结
PIQUE, a fit of •(突然的)恼怒
PITY• 怜悯
POSTAL, going •暴躁
PRIDE•自豪
PRONOIA•不设防
R
RAGE•狂怒
REGRET•遗憾
RELIEF•如释重负
RELUCTANCE•勉强
REMORSE•懊悔
REPROACHFULNESS•责备
RESENTMENT•愤恨
RINGXIETY•手机幻听
RIVALRY•竞争
ROAD RAGE•路怒
RUINENLUST•废物迷恋
S
SADNESS•悲伤
SATISFACTION•满意
SAUDADE•惆怅
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
SELF-PITY•自怨自艾
SHAME•羞耻
SHOCK•震惊
SMUGNESS•自以为是
SONG•愤愤不平
SURPRISE•惊讶
SUSPICION•多疑
T
TECHNOSTRESS•技术应激
TERROR•惊骇
TORSCHLUSSPANIK•时间焦虑
TOSKA•忧虑不安
TRIUMPH•获胜之喜
U
UMPTY•烦躁
UNCERTAINTY•不确定
V
VENGEFULNESS•复仇
VERGENZA AJENA•替人脸红
VIRAHA•情欲
VULNERABILITY•脆弱
W
WANDERLUST•漫游欲
WARM GLOW•温情
WONDER•惊奇
WORRY•担忧
Z
Zal•失落的忧愁
致谢
序言
抬头看看,看看那云,你看到的是无风的天空中阴沉沉的一团,还是微风吹拂下轻飘飘的一缕?那天边是否被热情怒放的夕阳染红?
对于画家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来说,天空是饱含感情的。在1821年的一封信中,他称天空为“主调”“绘画中情感的主要器官”。正因如此,他才会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不同云的样子并分类。
他经常背上一捆画纸,口袋里塞满画刷,离开坐落于汉普斯特得(当时是伦敦附近的一个村庄)的小屋,在旷野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迅速画着头顶云彩的千姿百态。风吹画纸窸窣作响,雨珠透尽斑斓色彩。
一回到家,他就马上编排自己的速写,注明日期、时间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
康斯特勃想要掌握这门天空的语言。你看看他的画作,就知道他的确掌握了。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十分迷恋分类学,热衷于给事物贴上标签并分类,而这并不适用于气象万千的天空。云又怎么会有固定的形状呢?正像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40年后发现的那样,把云分类从来就不是为了真正去描绘云,只不过是出于方便罢了。云卷云舒,云聚云散,它们彼此相融,直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仰望头顶的云彩,你可能在这一刻觉得万物都被赋予了某种情绪,可天空瞬息万变,下一刻这种情绪就消失不见了。
去辨识那万千气象并给它们命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试试准确描述一下你现在的感觉。下火车的时候,你的心是否会因那个正等着接你的人而兴奋地颤动?想到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你是否会感觉胃里一紧?你读这本书也可能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你在书店翻看,流连忘返,恐怕是在犹豫该不该买下。此时你是满怀希望,还是惊讶不已?(抑或是倍感烦躁?)
有些情绪的确会把整个世界都涂抹上单一的色彩,比如车胎打滑时的惊骇(terror),陷入热恋时的欣快(euphoria),而云朵这样变幻无常的事物却难以捉摸。就好像你为爱人准备了一个惊喜,你可能满心快乐地憧憬着,却仍有一丝惶恐——他们不喜欢该怎么办?也好像你在一场争论中愤然离去,却很难说清楚你到底从什么时候消了气,于是开始轻度抑郁,别人看了也跟着担心。
有些情绪去来无声,还没等我们看清就匆匆溜走了,好比你在超市里看到熟悉的牌子,心里一暖,于是伸手去取,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也有些情绪正在酝酿,我们急于避开,害怕被杀个措手不及。比如,有些人出于嫉妒恨不得把手伸进爱人的衣兜翻找搜查,或因为羞耻(shame)而走向自我毁灭。
有时,与其说我们驾驭着情绪,倒不如说情绪操纵着我们。
但是或许只有关注自身的感觉,就像康斯特勃画云一样去试着捕捉那些感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觉察情绪
今天,情绪健康以及识别并理解感觉以保持情绪健康,是许多国家公共政策的既定目标,无论不丹还是英国皆如此。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会出现一些小贴士,告诉大家如何永远保持幸福或为什么哭泣对我们有好处。
关注自身的情绪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一观点并不新鲜。古希腊的斯托亚派学者教导说,要是注意到了一种激情的先兆,就能获得调控这种激情的良机。他们认为,你要是察觉到后脖子上的汗毛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竖起来的,就能提醒自己避免盲目的慌张。
在17世纪,著名学者和解剖学家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也发现,关注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有所助益,虽然他的方法与众不同。他对自己绝望和担忧的感觉非常好奇,并试着在与其他作家和哲学家,尤其是和先贤对话的时候理解它们。最终,之前无谓的抑郁症也有了意义,并且开始逐渐好转。
如今人们都非常重视情绪,这一现象大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心理学研究,当时研究的主题非常引人注目,叫作情绪智慧,也就是俗称的情绪商数或情商(EQ)。其倡导者认为,能够识别自身或他人的情绪并用来指导决策,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智商这一传统的决定因素一样。
研究显示,察觉情绪更能让人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提高工作业绩,增进管理谈判技巧,并使家庭关系更稳定。现如今,情商或者什么别的叫法,为教育工作者、商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所熟知。
如今人们对情绪津津乐道,无论你对这种现象微笑相迎还是惊讶不已,我都希望你能够认可:我们的感觉和用以描述这种感觉的词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联系。有的情绪,当你真正了解它们是什么,你就会一笑了之,比如umpty(感觉一切“糟糕透了”)、matutolypea(一种只有在早晨才有的情绪)。
而有些情绪构成了我们人生体验的很大一部分,比如basorexia(一种突然想要亲吻某人的冲动)或者gezelligheid(一种在寒夜里和朋友们共处的舒适感)。有的时候,识别和解读他人的情绪能让我们的情绪看起来不那么怪异和突兀。
著书过程中,我遇到的许多故事都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让我倍感慰藉,有些故事则因为别的原因和我产生共鸣,让我从新的角度看待我的一些反复无常的情绪。我们大部分人对一些情绪避而不谈。或许你因自己心怀怨恨而羞愧,对自己心存冷漠而恐惧,或努力摆脱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但如果给自己哪怕一线机会,反思自己为何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这些感觉,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态度的源泉并不是我们有时以为的洪水猛兽。
我希望书中的一些故事也能和你产生共鸣。但这本书的初衷绝非助你更快乐,更成功(或者更富有)。虽然这些故事妙趣横生,但最重要的是,理解关于情绪的文化故事可以让我们发觉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观点,了解“自然的”(说得更糟一点,“正常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什么。
如今,情绪对我们至关重要,政府在统计情绪指数,人们用医药干预情绪消长,学校在教授情绪规律,老板在监控情绪变化,那么我们最好弄清楚上述那些关于情绪的假设到底是从何而来,也要想明白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去做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调控情绪。
如何使用本书
关于情绪的文献浩如烟海,其中描述了许许多多的感觉。本书不求探入我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以期钻研内核。相反,本书是一本关于情绪的微型散文集,各词条按惯例以字母顺序排列。
这本书认为,气恼(miffed)、炫酷(ilinx)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怪异的情绪,实则像恐惧(fear)或惊讶(surprise)一样,都是我们情感生活中特有的一部分。同样也不敢说这些词条的表达已经非常准确,它们只是让我们得以一瞥情绪的历史以及当前的文化政治,以期解读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这种种感受。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我们展开讨论并提出疑问。
硬生生把情绪分门别类并非易事。我花时间整理这些词条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像维多利亚时期那个收集云朵的人,不知道一次打战会是因为快乐还是恶心(还是二者兼有),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不再愧疚而开始后悔?
有时追求精确可以让人更容易理解(当然也会适得其反,见ambiguphobia非解释清楚不可),但是思考情绪将会使自己深陷于一个迷宫,在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甬道和旋转门里迷失,这时我们描述情绪所用的词不再是为了真正的描述,而是出于便利罢了。这就是本书如此编排的目的。你可以按照字母表顺序查阅词条,也可以信手翻翻,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再停下来细读,然后看看相互参照的词条,或许这样更有利于理解情绪是如何改变形态并彼此融合的。
本书探讨的情绪有150种左右(当然实际的情绪远不止这些)。尽管我从事的情绪研究永无止境,我仍要献上这本集子,并告诉大家世界上的情绪远不止这些,这是为了反驳这样的论点:我们精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仅仅用一小撮基本情绪来概括。
我在这个饱含感情的美丽新世界里上下求索,并学到一个道理:人类从来不会精简表达情感所需要的词。
我们只会需要更多。
文摘
Apathy 冷漠
手里的书掉了,你抬头盯着天花板。狗吃掉了地板上盒子里剩下的比萨,这时电话在隔壁房间默默响了,没人接。你也不在乎是不是你的电话。不像厌倦(boredom)的时候仍然想做些什么,冷漠情绪的影响下你会以好逸恶劳为荣。
说实话,这是我们一些人面对沮丧和压力的仅有的合理反应(另见:DOLCE FAR NIENTE偷懒之乐)。但是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赋予它一个更加高尚的作用。
斯托亚学派(Stoicism)是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哲学学派,繁荣了近400年,它认为淡漠寡欲对社会和谐和公正至关重要。该词由a-(without没有)和 pathos(passion激情)构成,原意不同于今天我们很多人(私下里)很熟悉的懒惰惯性。
斯托亚人士相信,为了让人们公正理性地行事,愤怒(anger)、妒忌(jealousy)这样的情绪应该受到抑制。斯托亚学派认为情绪的发展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精神触动”,如害怕得后脖颈上汗毛直竖,目光交汇时像触电一般心生向往;接下来是情绪核心,这时的感觉更加强烈。
学会在自己首次受到外物影响因而情绪波动时立刻中断自己的感觉,并有意识地决定不让这些感觉进一步发展,这是斯托亚人士想要做到的。但斯托亚学派并不认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坏的: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描述的理想的斯托亚性格是“充满爱但没有激情”。只有那些会扰乱人心的情绪才需要抑制,以便促进集体利益(见:ANGER愤怒)。
对今天许多人来说,要让生活保持在一种良善平衡的状态里,似乎是白费功夫,甚至很不理智。我们可能觉得,生活中如果没有嫉羡(envy)、欲望(desire)等情绪,那一定会非常寡淡而且枯燥乏味。但造成许多人质疑冷漠的更主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凯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谋杀案上。
1964年3月,28岁的吉诺维斯在纽约被杀,尸体躺在公寓楼的地上。谋杀案虽令人痛心,但并非奇闻怪事。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报纸上说,楼里38名居民听到了她的尖叫,他们走到窗前看了这场谋杀,但没有一个人呼救。那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躲在人群中会使人们变得疯狂。暴民行为的理论和“群体思维”就是来源于这种观点:成为人群中的一员意味着释放原始情绪,做出不理智、冲动的行为(另见:PANIC恐慌)。
凯蒂•吉诺维斯谋杀案却暴露了不同的东西。好像围观群众警惕或同情的感觉变得迟钝了,或者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总会有人帮忙的。
吉诺维斯谋杀案象征着一种悄然潜入大都市的新“疾病”。心理学家毕博•拉塔内(Bibb Latané)和约翰•达利(John Darley)称之为“过客冷漠”或“过客效应”。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冷漠的定义超越了以往认为的懒惰和无精打采。它意味着失去动机或目的,在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会空虚,对什么都漠不关心。
冷漠相当于一种挫败感,类似于我们不愿担责解决问题时感到的麻痹和倦怠。心理学家之前也关注过无精打采;维多利亚神经科医生关注“意志缺失”(aboulia),意思是失去意志或动力;更早以前,首批基督徒害怕一种后来被认为是原罪的“懒惰”(见:ACEDIA倦怠)的状态。但是,拉塔内和达利的实验过去十几年后,20世纪和21世纪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本科生会学到,冷漠不仅是一种死罪或病态的个体心理,它在不知不觉间能引发反社会行为,但其成因却是群居生活。
事实上,吉诺维斯案的首次报道不完全真实。警长确实跟《纽约时报》编辑提过“目击者”竟多达38位,但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写有38位目击者“围观”了谋杀案却无动于衷。而最近的调查表明只有3人在知道那是谋杀的情况下仍然无动于衷,当然3名也很多,但是人们竟然会相信38这个数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大众和心理学家都上当了呢?
今天我们感受到事件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像斯托亚主义者那样,我们也许会为自己不用卷入各种激情的冲突而感到高兴,或相信如果没有情绪影响我们,我们就会更公正地行事。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认为情绪是所有行动的动机,而冷漠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感觉的能力,因此它也令人害怕。
吉诺维斯案反映出我们对冷漠的紧张感,冷漠让我们不愿投票、捡起垃圾或报案。因此我们可能就会来来回回地想冷漠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好处,或是不是对我们十分有害,直到我们感觉不堪重负,就会无精打采地陷进沙发里。
资源链接
标签
情绪调节心理学辞典与工具书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励志与成功情商与情绪哲学宗教
发布日期
2019-02-18
擦亮日期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