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资源网(xxURLs.com)
发布资源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理查德谢尔 2015.1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封面.jpg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长图.jpg



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个奥德赛时期,对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目标感到茫然无解。我们听了很多如何过好生活的大道理,但这些道理常常是来自家庭,来自文化背景,来自媒体,来自社会,唯独我们没有问一问自己。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沃顿商学院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作者G.理查德·谢尔在谈判、说服以及人际影响力方面建树颇丰,一直担任大学本科及MBA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培训过的专业人士包括海豹突击队、联邦调查局人质谈判专家,以及四季酒店和谷歌的高级管理人员……《商业周刊》曾三次将他列为全美杰出的商学院教授之一。然而,你可能无法相信作者直到37岁才最终结束奥德赛时期,在沃顿商学院执起教鞭。 在和学生探讨他们的事业和志向时,作者发现梳理清楚“成功”的定义能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和进行自我定位,于是他创建了沃顿著名课程“成功学文献”,这也是沃顿商学院 一门研究成功意义的课程,本书正是基于这一备受赞誉的课程而成。 学生和企业高管都说理查德·谢尔的成功课堂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本书将帮助你认清自己,找到前行的方向,并探寻一条属于你自己的成功路径。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见解深刻的书,谢尔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打量并思考成功:成功无关你祈望达到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不仅能改变你的人生,同时也能改变你身边所有人的人生。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全新销售》作者


理查德·谢尔是沃顿商学院唯一一门研究成功意义课程的创建人。虽然市场上关于“如何成功”的书籍多如恒河沙数,但理查德却独辟蹊径,带领你探寻成功的本质。相信我,他是一位能帮助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成功真谛的很好的领航员。

——安吉拉·达克沃什,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GRIT测评研发者之一


这本书是了作者多年的人生经历凝练而成的经验和智慧。它会激励读者反躬自省,改变生活。

——卡罗尔·德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看见成长的自己》作者


理查德·谢尔的这本书集智慧与实用性于一身,书中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也有扣人心弦的真实案例。

——巴里·施瓦茨,《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作者


理查德·谢尔独具匠心地将心灵和思想设为起点,为所有站在人生转折点的人打造了一张寻找成功的地图。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导师促膝谈心,他会热心地帮助你认清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然后教会你去创造你真正向往的生活。

——肖恩·埃科尔,《快乐竞争力》作者


一本无与伦比的好书!这段立足于自我认知、通往成功的旅程将带你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理查德·谢尔告诉你该如何走进内心,发现潜藏其中的智慧。

——陈一鸣,《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作者,官方头衔谷歌的“开心一哥”


这是一本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书,它就像是一本集历代无数登山者智慧与心血的登山指南,告诉我们该如何登上险峻山峰。穿上登山鞋,系好鞋带,拿出冰镐。相信你不会找到一本更好的指南来帮助你战胜艰难险阻,行走在漫漫人生旅途。

——乔什·刘易斯,鲑鱼河基金会创始人、运营主管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见解深刻的书,谢尔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打量并思考成功:成功无关你祈望达到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不仅能改变你的人生,同时也能改变你身边所有人的人生。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全新销售》作者

理查德谢尔是沃顿商学院唯一一门研究成功意义课程的创建人。虽然市场上关于“如何成功”的书籍多如恒河沙数,但理查德却独辟蹊径,带领你探寻成功的本质。相信我,他是一位能帮助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成功真谛的最佳领航员。

——安吉拉·达克沃什,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GRIT测评研发者之一

理查德·谢尔独具匠心地将心灵和思想设为起点,为所有站在人生转折点的人打造了一张寻找成功的地图。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导师促膝谈心,他会热心地帮助你认清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然后教会你去创造你真正向往的生活。

——肖恩·埃科尔,《快乐竞争力》作者

一本无与伦比的好书!这段立足于自我认知、通往成功的旅程将带你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理查德谢尔告诉你该如何走进内心,发现潜藏其中的智慧。

——陈一鸣,《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作者,官方头衔谷歌的“开心一哥”

这本书是了作者多年的人生经历凝练而成的经验和智慧。它会激励读者反躬自省,改变生活。

——卡罗尔·德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看见成长的自己》作者

作者简介

社会学家将一个人20岁至30岁之间的十年称为奥德赛时期,人们一般在这段时期寻找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

作者理查德•谢尔同样经历过奥德赛时期:年轻时研究过思维控制术与冥思静坐,做过粉刷匠、社会工作者、办公室白领,对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目标仍然感到茫然无解后再度辞职,背上背包,带上仅有的3000美元存款,途经欧亚大陆,最后到达韩国松广寺,希望在外面的世界寻找答案。旅途结束后回到美国,重新自我定位。之后考入法学院,毕业,成为一名联邦法官书记员、律师。37岁那年,他的奥德赛时期才最终结束,终于在沃顿商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

作为一名法学、商业伦理以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的课程包括法律、谈判和冲突解决。当他和学生探讨他们的事业和志向时,发现梳理清楚“成功”的定义能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和进行自我定位。2005年,他在沃顿商学院开设并至今仍教授一门颇受好评的课程,即著名的“成功学文献”课程。当他的研究工作逐渐广为人知后,他受邀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开设讲座。《商业周刊》曾三次将他列为全美顶尖的商学院教授之一。

他为各个行业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咨询,包括医疗行业、金融行业、高科技企业、家族产业、银行投资等,为通用电气、强生、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谷歌等著名跨国公司设计培训课程,他所教授的对象还包括海豹突击队、FBI谈判者、教师等。

目录

引言 关于成功的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

第一章 第一个答案:选择你自己的人生

第二章 呼之欲出的答案:感到幸福

第三章 来自社会的答案:追名、逐利、求地位

第四章 鼓舞人心的答案:找到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部分第二个问题:我如何获得成功

第五章 发现你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的事情:能力

第六章 燃烧你的小宇宙:动力

第七章 学会面对失败:自信

第八章 集中所有思维力量:激情、想象力、直觉和理智

第九章 影响他人:信誉和对话

结语 正确答案

序言

奥德赛时期

社会学家将西方社会中个体从20岁至30岁之间的10年(大致而言从上大学到结婚的这段时间)称为奥德赛时期,这是人一生中崭新而鲜明的一个阶段,无论男女一般都在这段时期内寻找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奥德赛时期也可能始于之后的某个人生转折点,比如始料未及的公司裁员、离婚,或者面临退休的时刻。总之,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人生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明确你的面前有什么,也许是一个争执不断的家庭,也许是文化或经济上的压力。自然,每个人的旅程都不尽相同,你也不可能知道这段旅程的终点位于何处。

我的奥德赛始于法术学习。当时,我参加了一些研讨班,在那里我学会了自我肯定、自我催眠和思维控制。慢慢地,我从法术学习过渡到了冥思静坐、祷文唱颂,接着又从祷文唱颂过渡到精神疗法。在做粉刷匠的间歇,我还在地方剧院里跑跑龙套,甚至还和一个乱哄哄的左翼剧团“革命之路”到乡下转了一圈,搞了一次所谓的巡演。

然而在这忙碌、充实的表象之下,我却一直深陷在一种绝望的情绪中无力自拔。粉刷房间这份工作给了我许多时间去思考人生,而我成天就在天马行空地幻想着自己能够一夜成名。比如,我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诗人;接着,摇身一变,坐上了国会里的某把交椅;然后……我得给另一扇窗框刷上油漆了。

其中有一个白日梦,每一个细节都特别具体、清晰,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我在政客、阁僚云集的白宫前街上设有一个高档豪华的办事处。办公室里放着一大盆枝繁叶茂的盆栽,边上立着一扇同样让人过目不忘的巨幅落地窗,透过窗户你能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坐在那里的感觉真是好极了,因为我拥有一个如此像模像样的办公室,里面还搁着一大盆如此漂亮气派的盆栽。

这一定是一个具有魔力的白日梦,因为在经历了一连串兜兜转转的历练、考验之后,它居然成了现实,而且幻想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落实到位了。在我厌倦了粉刷匠的工作后,我开始在报纸的招聘栏里寻找一份白领差事。一天,我接到了设在郊外办公园区的面试通知。那是一份房地产销售工作,面试我的是一位穿着考究的男士,他很想知道我未来的五年计划。自然,当时我压根儿就没什么五年计划,连五天计划都没有。

不过,他又问了一个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比起别人我有什么优势?我在大学里的专业是英语,我的文字功底显然优于大多数同窗。这一顿悟彻底改变了我的求职方向。

我开始给华盛顿特区黄页中每个可能需要写作技巧的公司打电话:杂志社、报社、贸易协会通讯社、公关公司、基金募集组织等等。坚持不懈的电话求职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家基金募集咨询公司的面试机会,他们正好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员工(当时他们刚争取到一个相关领域的新客户),而我也顺利通过了笔试。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上班的第一天,当他们把我领进办公室时,我发现房间里放着一盆巨大的盆栽,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白宫前街。

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三条重要的经验。第一,异想天开很有意思,但真正帮助你找到工作的是付诸行动。第二,找到人无我有的长处能在求职过程中助你一臂之力,这也是我找到这份工作的关键所在。最后一条,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在我开始工作后才学到的,我终于明白成功与你办公室的地段和装潢毫无关系。

1976年6月,我再度辞职,这一次,我索性离开了美国。我背着背包,带上仅有的3000美元存款准备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回来,也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踏上归途。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重拾信心,找到生活的方向。

希腊是我的首站。我常常在便宜的民宿、小旅馆甚至公园里倒头大睡,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我从希腊北端圣山上的东正教修道院一路跋涉至以色列东北部的层峦叠嶂,伫立在山腰一边诵读着圣经一边俯瞰着脚下的加利利海。在连接欧亚大陆的要冲伊斯坦布尔我听说有一辆名叫神奇快车的老爷巴士,每天开往印度的新德里。花上35美元,你可以在这条线路上随时下车,然后在一天后、一周后,甚至一个月后重新回到车上。我登上巴士,从伊斯坦布尔到伊朗,再从伊朗到阿富汗,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到哪儿算哪儿。

正是在阿富汗,我的奥德赛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从寺庙到教室

诚如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句“所有探索之旅的终点都会落在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第一次真正认识那个地方”,我深有同感。回到家时我已经是坐二望三的年纪,虽然依然不知道何去何从,但至少我已经回到了属于我的地方。

浪子回头,我和我的父母恢复了来往,并搬进了他们在弗吉尼亚州列克星敦住所一间闲置的卧室中。自打我父亲从海军退役后我们就一直生活在那个乡村小镇,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然后长大成人。我找到一份工作,开始挨家挨户地推销绝缘建材。当我旧地重游,我惊奇地发现家乡的一切几乎和我几年前离开时一模一样。只是当我看着它们,还有我的父母、旧时的朋友、学校的老师时,我发觉自己能更清楚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我重新考虑究竟有什么优势是“我有人无”的,并且调查了需要写作技巧的职业,从而进行职业的自我定位。我发现法律就是这样的职业,于是申请就读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就在那时,我和从前的大学恋人重谱恋曲。之后,我们步入了婚姻殿堂。一天,就在法学院某堂课上,毫无征兆地,我突然之间开窍了。当时我正和150名同学坐在课堂里,所有人都准备就当天的法律话题展开讨论。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教授,我专心致志地坐在课桌前,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他身上,一边揣测着接下来他会提什么问题,一边盼望着他能够点名让我回答。那一瞬间思辨的兴奋与激动让我像是通了电似的一下子认识到,我想成为站在教室前挥洒自如、引经据典的那个人。我也想激发他人心中思辨的激动与顿悟。我想执起教鞭,教书育人。

接下来的无数堂课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并且帮助我设定了具体的职业目标。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要达成这个目标,在我面前有很多艰难的工作要做。我又花了6年时间,找到我想要效仿的人生楷模,完成法学院学业,成为一个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书记员,成为一名律师。直到我37岁那年,我的奥德赛时期才最终结束,我终于在沃顿商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

我从1986年正式加入教师队伍,在从助教晋升至教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术生涯的一个秘密。成为一名教师不仅可以追随你的激情,更可以让你去创造激情。一开始,我教法律,不过很快便专注于为一年级学生教授谈判和冲突解决课程——这门学科要求我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并且让我有机会启发、指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我在旅途中所获得的自我觉知。当我和越来越多的学生探讨他们的事业和志向,我发现梳理清楚“成功”的定义也许更能帮助他们确立目标和进行自我定位。同时,这份工作让我置身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身边有许多同事都比我聪敏,且在我想要了解的学科中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比如,在对成功的研究过程中,我结识了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这位世界闻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创建了积极心理学。之后,在他的高徒——研究生安吉拉•达克沃什(现在,她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明星学者)的鼎力协助下,我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关于成功主题的研讨会以纪念本杰明•富兰克林300周年诞辰。《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如何取得成功的著作,我们邀请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学的权威人士就成功的定义展开讨论。不用说,我当时做了很多笔记。

在2005年,我在沃顿商学院开设了并且至今仍教授一门颇受好评的课程:成功学文献——从伦理与历史的视角探秘成功(在本书中我们将其略称为“成功课堂”)。我整理搜集了几百本关于成功的入门指南、哲学著作、传记、心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的时间跨度从古代一直延伸至当代。在这门课程的阅读书单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戴尔•卡耐基、查尔斯•林德伯格、史蒂芬•柯维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样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瓦尔登湖》的作者,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在评论良师益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那句“哈佛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时曾说“没有一门教授学问的真谛”。而成功课堂的目标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师生直抒胸臆地探讨人生的目标和成功的要义,去发掘这些埋在地表之下的真谛。当我的研究工作逐渐广为人知后,我受邀在学校举行全校演讲,并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和团队领导开设成功主题的讲座。

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无论是常春藤名牌大学的学子们和知名企业的高管,还是那些在成功指南中寻找方向的寻常百姓, 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在寻找帮助以求解开那些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如何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们只需要些许点拨。在成功课堂中,同时在本书中, 我希望能够为学生以及读者们在迷宫中找到通向出口的道路,也就是大众文化所谓的“寻找成功”。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坦诚互动地为你指点迷津。

后记

成功课堂的最后一天总是苦乐参半。我收好学生们交上来的期末作业,每篇小论文里都饱含着他们对于成功的感悟。在课程结束、互道珍重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相同的感觉:我们一同分享了一段特别的经历。学生们阅读了许多CEO、牧师、领袖、心理学家,当然还有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成功理论,并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更重要的是,课堂给了他们难得的机会直抒胸臆,在分享他们人生目标的同时也接受大家的反馈意见。对我来说,我又认识了一群特别的、极具天赋的人,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在学期中,我找时间和每个学生探讨他们的目标,我知道他们所面临的障碍——来自家庭、文化背景,还有他们自身的恐惧,我衷心祝愿他们能鼓起勇气,克服所有的困难,找到他们想走的人生之路。

成功课堂是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所修的课程,课程结束也就意味着他们即将毕业,踏入社会——整个学期我们都在讨论这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教室里的孩子们神情复杂,脸上既写着期待,也写着焦虑。每个人都怀着忐忑的心情憧憬未来。

有时候,我会花上一些时间给他们读读以前的学生写的作业,听听他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奥德赛时期的。我想让现在的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已经提供给他们一些有用的工具,并且让他们对自我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有同样的机会去认真思考你的人生、人际关系、天赋才能,以及未来的目标。只要主导思想不出现严重偏差,这样的反思必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我希望书中的内容能够帮到你,当你面前出现了许许多多路径的时候,你能认出哪条是属于你自己的路。

当我们结束成功课堂的最后一节课时,学生们纷纷交上他们的作业,回答这两个你在本书中将自己寻找答案的问题:

什么是成功?如何才能获得成功?

学生们提交的答案各不相同。我已经在书中和你分享了其中一些回答。也许你和我都应该感到庆幸,你不必提交一篇几千字的作业,但是你必须做出选择你该如何过好接下来的人生,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最后,你认为成功究竟是什么呢?带着你找到的答案,接下来你又该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目标呢?这些都不是能用只言片语说明白的大问题,我希望你已经准备好去仔细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和你的亲朋好友一起讨论,如果你愿意的话,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也许你信赖的朋友能帮助你在探寻成功的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在下课前,全班一起拍了一张照片。济济一堂的学生在三个月里彼此分享了他们的人生目标、恐惧、经历和成功理念。他们互相倾诉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连他们最亲密的朋友都未必知晓。马上就要毕业了,他们满心激动,然而他们也感到万分惆怅,因为他们即将和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互道珍重,同时他们也有一点点担心和恐慌,因为接下来他们就要步入他们经常说的那个“真实的世界”。照片记录下这百感交集的一刻。

对我来说,每次送走学生就像在目送老友踏上征途。我站在码头上,向渐渐远去的轮船挥手道别。学生们也许不会明白,其实在我心里,我的课堂就是那个“真实的世界”。下课了,他们就要远行。

现在,我也要和你说再见了。就像我在本书引言中所说的那样,写这本书是我这辈子完成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书名听上去就有点让人敬而远之的意思,不过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没有办法透过书页看到你——虽然你的希望、梦想、恐惧其实都随着书页的翻动与我同在。我希望书中所有的练习、调查和评估方法能带给你在课堂上我的学生感受到的同样的学习体验。

我的目标是把这种学习体验变成一本关于你、你的目标、你的人生的旅行指南。如果你在书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么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因为,对我而言,成功就是帮助人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然后目送他们走上旅途。教书和写作就是我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最佳路径。

文摘

能力:它们的藏身之处远比你想象的要近

本章将带领我们从前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成功”——进入第二部分的新问题——“我如何成功”。在本章以及此后的章节中我们会探讨你的能力、动机、自信、思维力量以及社交能力。

我们先从能力入手。

成功学作品中提出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观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工具其实近在咫尺。我们在本章会看到,你的基因决定了你的基本能力,而成功往往建立在你已经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之上。茱莉亚•查尔德喜欢在镜头面前夸张地表演。这种表演才华就是奠定她成为电视明星的基础之一。

我曾在第一章开头提到过SEED学院的创始人埃里克•阿德勒,当我第一次遇见他时,他最不愿提及的话题就是他最熟悉的领域——在高中教书。他认为这段经历已经“时过境迁”,成功肯定不在那里而是在另一个地方等着他。

当他发现应该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应用其过去的工作经历时,他马上就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社会企业家,他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为终日惹是生非的街头小混混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

罗素• H. 康威尔是18世纪晚期以及整个19世纪美国最激励人心的演说家,他原是一名律师,之后又转行成为浸礼会牧师。康维尔一生中一共举行了五六千场励志演说,他用演讲所得创办了一家“工薪阶级的”教育机构,即今天费城的著名学府天普大学的前身。

康维尔的演讲中经常会穿插一则寓言,这则寓言涵盖了无数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共通之处:当你过去的兴趣爱好、经历体验还有技术能力在今天和某个机会邂逅,那么光明灿烂的未来就会在你的眼前徐徐打开。也许你已经不止一遍听说过康维尔的寓言(它确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不过请听我在这里再讲一遍——这一次我们会以康维尔的演说录音为蓝本。

阿里与钻石的寓言故事

康维尔在年轻的时候曾随一小队英国人一同前往中东沿着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旅行。在巴格达旅队雇了一个上了年纪的阿拉伯向导帮他们牵引骆驼。一路上,这个向导一刻不停说着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打发旅途中沉闷的时光。

“许多故事我都忘了,”康维尔对听众们说,“说实话,那些故事大多荒诞不经,所以即便忘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不过其中有一个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下面就是这则寓言。

很久以前,在波斯的印度河附近住着一个名叫阿里•哈菲德的农场主。

哈菲德家财万贯,一家人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他拥有一大片农场,里面有果园、花园还有万顷良田。

有一天,农场里来了一位年迈的僧侣,自称是“东方智者”。在他逗留期间,僧侣向哈菲德娓娓道来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提到了钻石的成因。僧侣告诉哈菲德,钻石价值不菲,只要寥寥几颗就能让他的孩子们富可敌国。虽然之前阿里•哈菲德对钻石一无所知,但听了僧侣的介绍后便立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央求僧侣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找到钻石。

“好吧,”僧侣说,“如果你能找到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高山耸立,河床上铺满了白色的沙子,那你就能在那些白色沙子中找到钻石。”

阿里•哈菲德觉得不可思议,“世上真有这样的河?”


资源链接
标签

心理学通俗读物成功学信念、意志、行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励志与成功

发布日期

2019-02-20

擦亮日期

2019-02-20

扫一扫分享下载
资源网址导航
综合

361图书馆 全索引 图书酷

手机

电脑

影音

专业

游戏

体育

儿童

教育

资源分享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