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张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 约翰戈特曼 2014.3 【pdf扫描】
《人的七张面孔》是“婚姻教皇”、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经典作品。来自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的心理学报告,研究跨度长达20年,参与人员超过3000人。人际关系领域具有价值的一本书。
真实的数据、卓有成效的练习工具,全面改善你身边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国 商学院名师联袂推荐。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约翰·戈特曼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人际关系领域殿堂级人物,《人的七张面孔》这本书我特别推荐给所有商学院的学生阅读。一切完美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源于身边的亲密关系,包括职场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切商务通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情感的交流。每一位商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好好阅读《人的七张面孔》这本书,它必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钱小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
有效沟通的本质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规避和彼此的预期管理,目标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约翰·戈特曼教授所著的《人的七张面孔》为我们了解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的规律本质打开了一扇门。这本书有理论、有事例、有故事,系统而形象地帮您了解人际关系建构的策略和路径,帮您重构关系、建立认同、重塑自己,做一个更清澈、更快乐、拥有和谐关系网络的人。特别推荐给职场人士和管理者。
——冯云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组织行为与人国资源主讲教授
媒体推荐
约翰·戈特曼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人际关系领域殿堂级人物,《人的七张面孔》这本书我特别推荐给所有商学院的学生阅读。一切完美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源于身边的亲密关系,包括职场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一切商务沟通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情感的交流。每一位商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好好阅读《人的七张面孔》这本书,它必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钱小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
有效沟通的本质在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规避和彼此的预期管理,目标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约翰·戈特曼教授所著的《人的七张面孔》为我们了解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的规律本质打开了一扇门。这本书有理论、有事例、有故事,系统而形象地帮您了解人际关系建构的策略和路径,帮您重构关系、建立认同、重塑自己,做一个更清澈、更快乐、拥有和谐关系网络的人,特别推荐给职场人士和管理者。——冯云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
(美国)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从事家庭关系方面研究长达40年,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4次荣获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学研究者奖章,并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杰出科学研究者奖章、美国家庭治疗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会长奖章。
2007年,美国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刊物《美国心理治疗网络》及《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评出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最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戈特曼赫然在列,与卡尔•罗杰斯、卡尔•荣格齐名。
琼•德克莱尔(Joan DeClaire),编辑,在育儿、心理学与健康等领域进行研究与写作。
目录
第一部分建立关系,从沟通开始
01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一次一步:从普通同事到挚友
转折点:三种沟通回应方式
无果的尝试
人际关系危机:情感沟通缺乏的后果
023种沟通回应:测测你的沟通邀请能力
情感需求:沟通邀请的真面目
沟通邀请的伪装:为什么像雾又像风
积极回应:最佳的沟通邀请
回避:无意伤害的沟通邀请
拒绝:糟糕的沟通邀请
03沟通中的6只黑手: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症结
第一只黑手:心不在焉
第二只黑手:口“剑”腹“蜜”
第三只黑手:口无遮拦
第四只黑手:宣泄不当
第五只黑手:执拗暴躁
第六只黑手:避而不谈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背后的七张面孔
047张情绪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7个情绪指令系统
影响情绪指令系统的因素
了解自己的情绪指令系统
付诸实践
情绪指令系统VS沟通邀请
05隐秘的过去: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
探秘情感历史:发现情绪反应的原因
家庭情绪观:情绪表达方式之源
情感逃避:一道人际鸿沟
持续伤害:情感软肋
06不经意的线索:捕捉人际沟通细节的技巧
辨别不同的面部表情
关注肢体语言
触摸:亲密关系信号
谈谈你的感觉
学会倾听最重要
第三部分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07寻找共同意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
“异”中求“同”
成为梦想发现者
个人梦想,请不要躲闪
倾听他人的梦想
信任和支持
调整常规活动
08无处不在的沟通:学以致用的人际关系法则
夫妻:获得幸福婚姻的法则
父母与子女:培养亲密关系的法则
朋友:赢得长久友谊的法则
兄弟姐妹:保持和谐相处的法则
同事:提升工作满意度的法则
后记美好瞬间收集者
后记
后记 美好瞬间收集者
就在本书马上完稿时,西雅图遭遇了一次6.8级的地震,这是5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我当时正在华盛顿大学,和三个多年合作的同事待在一起。当我们意识到发生了地震后,赶忙起身来到了狭窄的过道里。我们紧紧抱在一起,听着楼房震动的声音,感受着地面在脚下颤动。我们当时异常恐惧,不知自己的命运会如何。
幸运的是,楼房并没有倒掉,也没有人受伤。实际上,整个城市也基本上安然无恙,但这种经历却一直留在我们心里。
事后,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那时我们彼此信任,互相安慰。我认为当时的情景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验证了好的人际关系是多么重要。我们一起共事10年,10年间我们不断向对方提出沟通邀请,也认真回应对方提出的每一次沟通邀请,并不断亲近彼此。所以,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没有多想,很自然地互相寻求帮助,彼此都体验到了友情的温暖。
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最高期待。这样的关系并不会在危机时刻突然形成,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无数次看似无聊的交谈之中。
“今天过得怎么样?”
“忙得脑子有点儿晕。你看起来也挺累的。”
“是啊。要不要一块儿喝点儿什么?”
“好哇!去哪儿?”
当灾难真的发生时,这些看似无心的关心都会派上用场。如果你们已经习惯了向对方提出沟通邀请并积极回应对方提出的沟通邀请,在问题出现时双方会更好地利用幽默以及对彼此的好感来化解问题。用心倾听对方的需求,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
如果有机会和周围的人一起经历一次灾难,事后你会用心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细致入微。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会在瞬间发生巨变。这样,你就会意识到人际关系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震后很多人都打电话来表示关心。“我们都没事儿。”我对他们一次次地重复,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因为其中很多人都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我特别欣慰的是接到一位老朋友的来电。他问我有没有在地震中受伤,听到我的回答后顺便安慰了我几句,我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他才是那个真正需要别人关怀的人。尽管我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我临时决定先把那些事放下,把电话拿到沙发旁,坐下来认真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告诉我这一年他过得很不顺,在新的工作岗位干得很郁闷。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这次谈话让我们双方都获益匪浅,每个人都用心讲述,而后倾心聆听。我想,正是这样的对话能够让我们保持多年的亲密关系。
我们的研究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的保持不必等到灾难来临后才能够实现。其实,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出积极的沟通邀请,并积极回应别人提出的沟通邀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如果你按照本书中描述的步骤来做,肯定能够找到与身边的人们建立情感联系的好机会,而你的生活也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提出沟通邀请并积极回应对方沟通邀请的好处之一是它能够引起良性的连锁反应。不管你的努力显得多么微小,至少你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就意味着不管你在何时何地,你总能恰当地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成为“美好瞬间的收集者”,即使这些只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互动行为——一个羞涩的微笑,一个轻声的招呼,当然,也可能是比较正式的邀请。
另外,了解各自的情绪指令系统也能够使我们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了解情绪指令系统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让人迷惑。
在应用本书提供的这些原则时,我强烈建议大家要时刻注意观察、培养耐心并保持乐观。如果你能够抓住生活中每一个与沟通邀请有关的机会,回报会越来越明显,成效会越来越显著。这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要记住那么多细节——限速、变道、后视镜等等。随着驾驶经验的丰富,你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
好了,不断练习吧。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与他人沟通已经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身边的人都会越来越喜欢你,越来越欣赏你。
文摘
第1章 沟通邀请
——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西雅图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正面临一个让他们头疼的问题,这个难题很普遍:他们无法与上级顺畅沟通交流。在酒吧里,他们的对话很可能这样展开:
“约瑟夫是我见过的最冷淡的人。”
“对,对!有一天,我在他的办公室里看见一张小男孩的照片,我问:‘这孩子真可爱,是你儿子吗?’他只回了句‘不是’。”
“就这些?”
“是呀,当时我就想:‘不是你儿子,那他是谁?你侄子?继子?教子?’”
“他这人就那样,不过他的工作能力很强,听说他要当我们的负责人,我还觉得挺兴奋的。”
“他是挺聪明的,可是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没建成那个网站呢!”
“是啊,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太差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他经理都不愿搭理他。”
“是呀,真烦人!本来我们在公司就没什么地位,还指望他把我们的声音传递给上层领导,让我们日子舒服点呢。可他从来不问我们的意见,甚至连日常问候都没有一句。”
“还记得我们刚搬进新办公楼的时候吗?他取消了独立办公室,还说让我们增进沟通!简直就是胡说嘛!”
“别说了,伙计们,我觉得他也挺可怜的。”
“他可怜?为什么?别忘了,人家可是有股票认购特权的人。”
“不过我觉得他也想当一个好领导,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我也不知道,我猜的。也许他已经知道我们对他不满意,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不过,我想他一定想当个好领导。”
再看另一个例子。45岁的克丽斯汀是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她的母亲被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克丽斯汀非常想照顾自己的妈妈,可是她与母亲家隔了好几个州。妈妈与她的姐姐爱丽丝住得比较近。下面是姐妹之间的对话:
“妈妈怎么样了?”克丽斯汀关心地问。
“只要保险公司把她的医药费支付了,她就能好很多,”爱丽丝说,“她整天念叨这个。”
“去年12月份就这么说,保险公司还没有赔付?”
“没有,上次的住院费还没有付,我刚才说的是这次住院的医药费。”
“这次住院?什么意思?”
“我没有告诉你吗?”
“告诉我什么?”
“上个月,妈妈又住院了,医院给她做了些检查。”
“你怎么不告诉我呀?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
“当时又忙又乱的,即使给你打电话,也只能拨通你的语音留言,语音留言从来也没找到过你。再说了,你住在东海岸,也帮不上忙呀。”
“可是,我跟你说过,要是妈妈再犯病,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她现在又没事,医院给她用了一种新药,现在好多了。我们都处理好了,没必要担心。”
可是克丽斯汀不但很担心,而且很生气。她告诉自己,爱丽丝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并非故意隐瞒。况且母亲目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姐妹俩需要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否则,克丽斯汀很可能会失去照顾母亲的最后机会。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的话,姐妹俩很可能会在互相抱怨中度过余生。
现在我们再听听菲尔和蒂娜的故事。菲尔和蒂娜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他们彼此相爱,工作稳定,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几近完美,不过他们已经整整6个月没有过性生活了。
他们二人坐在治疗室内的小沙发上,向我们讲述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蒂娜的公司当时正在重组,”菲尔解释说,“每天回到家,她都累得筋疲力尽。”
“那段时间挺难熬的,”蒂娜回忆说,“每天不间断地开会,会上气氛非常紧张,我必须保住大家的工作。回到家后,我还是不能摆脱压力,非常焦虑,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菲尔一直对我很有耐心,但是……”
“我想帮她,想让她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好像我做什么都不对,我们之间好像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在床上时,我亲她的脖子,抚摸她的肚子,可她一点反应都没有。以前我这么做,总能引起她的兴致,我真的不喜欢现在的样子。”
“我知道他抚摸我时,如果我没什么反应,他会觉得受伤,”蒂娜解释说,“这让我更紧张了。”
菲尔很理解蒂娜:“公司里的人都寄望于她,可是家里却有个缺少安全感的男人,因为得不到她的关爱而哀怨,这对她来说肯定挺没劲的。”
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菲尔不再尝试,他选择了沉默。“我厌倦了总是被拒绝。”他对治疗师说,“我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们还能支撑多久,总是被拒绝,总是被人晾在那里的感觉很不好。我当然爱她,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婚姻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我也受不了,”蒂娜流着泪,沉默了很长一会儿后说,“其实我也渴望性爱,我也怀念以前的感觉。”
“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开始。”菲尔平静地说,“我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想法,以前你从来没有跟我说过。”
菲尔说得太好了!试图挽救婚姻的人希望婚姻幸福,努力解决家庭矛盾的人期待家庭和美,努力和上司搞好关系的人渴望事业有成。他们都需要与对方进行情感沟通,需要帮助对方意识到双方是彼此联系的。
前面提到的西雅图那群满腹牢骚的职员们,希望上司欣赏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提议。可是当他们试图同领导沟通时,对方没有任何回应,领导同职员甚至连普通的日常沟通都没有。领导的反应使下属们确信,绝对无法从领导那里获得赏识,他们士气大挫,开始怀疑是否能够建成网站,完成项目。
克丽斯汀和爱丽丝姐妹的情况同样如此。妹妹要求姐姐把母亲的病情及时通知她,她也是家庭的一分子,需要感受与家庭的联系。母亲生病时,更是如此。母亲再次住院,爱丽丝没有通知克丽斯汀,说明她认为克丽斯汀在母亲和她的生活里并不重要。尽管爱丽丝会解释说,因为克丽斯汀离母亲太远了,但由于没有被告知母亲再次住院的消息,克丽斯汀体会到的情感距离,比起地域的实际距离要远得多。
因婚姻出现危机在我这里接受治疗的夫妻中,菲尔和蒂娜的情况很普遍。不同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性爱、金钱、家务、孩子都可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所有夫妻都期待对方能理解并关心自己的感受。
通过语言或具体行动进行情感沟通,对任何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些重要关系包括我们同孩子、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渴望得到认同,但可能遭受冷遇。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与他人交往时,有的人缺少我称之为“沟通邀请”(bid)的能力。提出或回应沟通邀请是进行情感沟通的基础。
本书将向读者介绍5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确保你获得这种能力,从而提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
1. 能力分析:对你提出沟通邀请以及回应他人沟通邀请的能力进行分析。
2. 了解情绪指令系统:探究大脑的情绪指令系统如何影响你提出和回应沟通邀请的过程。
3. 探寻情感历史:探寻情感历史如何影响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
4. 提高沟通能力:研究如何提高你的情感沟通能力。
5. 与人分享:发现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2
擦亮日期
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