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资源网(xxURLs.com)
发布资源

故事照亮未来 杨照 2011.9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故事照亮未来封面.jpg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媒体推荐

杨照试图在另一个层面上将价值注入到政治机器之中,使运转得过于流畅乃至于太过油滑的政治游戏稍稍顿滞,让充满算计因而变得太过冷酷的头脑稍稍温润。

——梁文道

在那个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代,杨照一步步成为台湾最知名的文化评论写作者。然而,当我们以不同的步伐往前走时,这个时代所有坚固的东西似乎逐渐烟消云散。

——张铁志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博理基金会副执行长,并为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FM913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长篇小说——《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大爱》《暗巷迷夜》。中短篇小说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独自》《红颜X往事追忆录》《背过身的瞬间》。散文集——《军旅札记》《悲欢球场》《场边杨照》《迷路的诗》{CafeMonday}《新世纪散文家:杨照精选集》《为了诗》《故事效应》。文学文化评论集——《流离观点》《文学的原像》、《文学、社会与历史想象》《梦与灰烬》《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Dreamer}《知识分子的炫丽黄昏》《问题年代》《十年后的台湾》《我的二十一世纪》《在阅读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雾与画:战后台湾文学史散论》。现代经典细读系列——《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颓废、压抑与升华:解析梦的解析》《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f海边的卡夫卡》。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目录

梁文道序

张铁志:杨照、文化评论与公共领域

自序

一、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爱国: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选举:有议题、有信念的选举

政治家的教育:培养更深更广的政治智慧

下台的智慧:重视步下政治舞台的身段

绝对真理:没有人能掌握绝对真理

生命权:尊重生命的价值

战争:战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和解:珍惜和解的难能可贵

官僚体系:慎选支配官僚机器的人

政治信念:提放没有原则、没有信念的人

虚无主义:可悲的虚无主义领袖

强国:爱国土,还是爱国民

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政绩:理解风险、对付风险

手段:目的不能使一切手段合理

庸俗:庸俗是一种罪恶

统治:洞视统治的破坏性

透明:让政治运作公开化

无知之幕:打造公义环境

民主决策:刺激民主决策的“审议日”

民主资格:凝聚社会的信任

协商:不断的即兴与协商

运动:打造真正的社会运动环境

同理心:零距离的同理感受

法的精神:比法条更重要的事

公共议题:以公共态度讨论公共议题

公民意识:对政治道理的责任感

基本价值:基本价值的分歧很难并存共处

二、认识你自己

历史:了解真正的人间文化

怀旧:怀旧与怀旧政治

记忆:记忆是神圣的公民权利

身份:坚持决定自我身份的权利

仇恨:不能对仇恨掉以轻心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没有那么天经地义

认同:生活现实是认同的核心

风格:找回自己的风格

大学精神:抗拒同质化

社会价值:检验保卫我们的意义之网

故事:对异质经验的兴趣

陌生:保持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

多元:保持异质多元活力

差异: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

歧视:谨防无心的傲慢与歧视

容忍:认知容忍的复杂性

博爱:学习去爱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影响:摆脱阴影的方式

责骂:回归“平庸”

犬儒主义:骂倒一切不能解决问题

巧合:多用理性,少信魔法魔咒

慈悲:不忍生命的痛苦

先知:尊重常识和理性

逃避:重新面对失败

因势利导:培养创意诱因的思考习惯

开放:开放带来的效果

三、走出大词的泥沼

怀疑:保持怀疑、思考的态度

名嘴:别太相信名嘴

大片:比简单更简单的大片逻辑

媒体:察觉媒体操作

新闻专业:坚持新闻专业责任

独家新闻:跑出真正的独家新闻

宣传用语:避免激烈言辞

记者:挖掘真正的内幕

科学态度:维持求真精神

真实感受:别被民意调查洗脑了

民意调查:看穿民调内藏的玄机

权力:别让梦想成为权利的借口

伟大:为何对伟大无动于衷

神圣:拒绝不容置疑的神圣目标

竞争:竞争反而让我们失去竞争力

专家:摆脱权威依赖

科技:科技一直在改变人性

语言:拒绝廉价、虚假的语言

表演:“像”就够了?

口号:认清口号与政策的差别

政治图腾:分清楚实体和影子

真实:暴露不知与无知

具体生命: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生活:不断追求好一点、再好一点

抽离:借着抽离面对真相

四、迈向聪明社会

冒险:彻底的、小心的冒险精神

海洋:如何拥有海洋文化

现实:“非现实”的巨大力量

算计:避免经济算计的惰性

复杂:复杂反而安全

特权:别把特权当做权利

法律:为人的处境保留空间

制度:秩序不能取代血泪感情

沉默:面对不义,不能保持沉默

逆转:目标与意外结果的辩证

巨变:自然没有那么稳定、恒久

政治信仰:信仰与现实的平衡

原则:认真看待原则一致性

公平规则:不可买卖的根本权力

节制:卫护素朴的正义原则

自主:创意团体挑战世俗意见

礼貌:避免不必要的粗鲁

诚信:坚守诚信价值

准确:追求准确的信息

根本:设想必须更深、更远

文明标准:要求这个社会变聪明

未来:以观念改变未来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序言

在台湾念大学,后来到美国念研究院,我所受的专科训练是思想史。选择思想史,当然是因为对人在想什么,也对人如何表达自己所想的,有高度兴趣。多年研读思想史,看过那么多古往今来的思想内容,进而获得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看重观念,相信观念的力量。具备什么样的观念,我们就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观念不必然都能化为行动,然而没有任何行动背后没有观念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都是观念。

连带地也就相信,要了解一个社会,必须了解这个社会抱持什么样的观念,相信什么。还有,要改变一个社会,也就得要先改变社会上人们的观念。

这本书中的篇章,最早是台湾《新新闻周刊》的专栏,专栏的名称再简单不过,就是“观念”。会想写这样一个专栏,因为感受到社会变动得很快,快到让人家觉得来不及应付,好像总是必须仓促地做出许多决定来。很多人忙到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相信什么,基于什么理由做了自己生活上的决定。换句话说,谁有闲工夫去管什么观念不观念的呢?正因为急,所以更需要回头把观念弄清楚。这是我不合时宜却坚持的选择。社会,尤其是复杂的社会,各种力量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匆忙的决定往往只能看单一面向,无法仔细安排相关的变量──也就是在台湾大家习惯说的“配套”。眼光集中只看当前要看的,不管“配套”,“配套”跟不上,那是会酿成灾祸的。

既然是为了彰显社会的复杂性,所以才要根本地谈“观念”,那么也就不能抽象、空洞地谈,要让“观念”回到现实的人的生活、人的经验里,保留所有不纯粹但真实具体的内容,这样的“观念”才不会变成另一种架空的答案。

“观念”不是答案,不能提供简单、现成的答案。“观念”毋宁比较接近问题,或说接近一种从问题中趋近答案的寻找过程。我们可以找到其它人曾经有过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寻找。所以我选择了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谈观念。这里的“故事”两字有两层相关但不全然相同的意思。一层指的是有情节的传奇,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类特殊经验。另一层泛指“过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经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太小太琐碎而不会被纳入归类为“历史”的事。

这两种意义的“故事”,有共同的特色──把我们从现实生活带出去,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别人的经验。故事扩大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故事提供我们丰富多样性,打开我们的眼界。

用故事来呈现“观念”,我们也许有机会脱开现实的拘牵,反而能将现实看得更清楚。写着写着我愈来愈感觉到,原本为了深度思考现实的用心,转变成了“为未来做准备”。故事所提供的庞大面向,加上观念所提供的深究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未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烛照出从现在通往未来的路径。

如果我们稍有耐心、多点好奇,故事和“观念”,真的可以照亮未来。这是我的信念。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文摘

版权页:




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日,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早餐吃了几条熏肉。那几条熏肉意义重大,倒不是熏肉本身有多特别多好吃,而是这一天是星期五,罗马教廷规定天主教徒不准在耶稣基督受难的星期五吃肉,肯尼迪是天主教徒,他在星期五吃肉,却没有违背教廷的规定。因为教宗保罗二十三世特准天主教徒在这一天吃肉,理由是:约翰.肯尼迪要在这一天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选上总统的天主教徒。波士顿的枢机主教卡辛负责监誓。他致词时发现讲台后面冒出细细的一缕轻烟,他以为那是意图谋杀肯尼迪的炸弹被点燃引信了,当下决定拖长致词,延迟肯尼迪上台时间,宁可让炸弹炸死自己。

还好没有炸弹爆炸,只是电线走火的小意外,当然卡辛主教也没有成为替肯尼迪而死的烈士,只是让在场很多人嫌他不识大体,又臭又长讲了一大堆而已。肯尼迪终于上台了,宣誓、就职,接着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肯尼迪的演说,是历史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第四短的,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句子,不到一千四百字。不过没多久,这篇演说就凌驾许多篇幅比较长的前辈,跃升为最有名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尤其是演说辞里的一句话,不只在美国人人朗朗上口,其影响力还从美国蔓延出来,全世界大部分人口透过各种不同翻译版本,读过或听过这句话。

美国爱国主义的最高潮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就是这句话,象征了美国爱国主义的最高潮,记录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短暂的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人心甘情愿团结在国家旗帜下,为自己能身为美国一分子、对美国做出贡献,感到高兴且自豪。

这句话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有其特殊历史背景条件。仔细看一下肯尼迪演说辞当中其它五十一个句子,他在里面用了三次“自由”、十一次“新”、四次“时代”、三次“革命”、各种不同形式提到“世界”一共十四次。整篇讲稿只有一千四百字,也就是平均每一百个字中,就要讲一次“世界”。

相对地,一千四百字中,对美国内政几乎完全没有着墨,有人仔细算过真正讲美国国内情况的,总共只有两个字。藏在一个宣示将坚决维护「国内及世界人权」的句子里。“国内”(at home)终于出现了,但还是和“世界”一起并列的。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讲国际局势的演说,因为那是冷战的高峰时期,美国人最关心的,是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与竞争;美国人最恐惧的,是苏联的侵略野心和苏联为数庞大的核子弹头。

在「别问国家」那个句子之前,肯尼迪讲的是:“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只有少数几个世代被赋予了在最高度危险情况下卫护自由的角色-我乐于接受这个角色。”从这样的上下文一路读来,我们明白了,肯尼迪给予美国人的,是一种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的勇气,将冷战视为卫护自由的“圣战”,视为某种天启天授的责任,而且指出来勇气的来源-大家团结、无私地以国家为单位来奋斗,就能有勇气,就能承担责任、克服困难。

难怪教宗要为了他就职特准天主教徒吃肉。至少在演说辞中显现的,肯尼迪是个有信仰的人,而且他有很大的本事将信仰传递、感染给众多的人。

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很受欢迎。连最强调民主自由的美国,都强调国家团结、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哪一个国家的领袖不逮住机会拿来对自己的国民大加宣传,加强大家为国家服务的热情,同时降低对国家,尤其是对政府的抱怨呢?

对国家的工具性理解

不过,美国人高兴、自豪认同国家的时期很短暂,很快就结束了。一九六三年十一月,肯尼迪总统遇刺,大大震撼了美国人;更重要的,美国出兵越南,越战不只带来惨重伤亡,而且愈打愈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越战,美国社会被严重撕裂了,支持越战的人和反对越战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团结在一个“国家”里了。

吊诡的是,这样的巨大逆转变化,没有让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被“抛入历史的垃圾桶里”,反而更加强了其长期烙刻入美国人记忆的力量。那是一段难得“天真时光”的纪念遗物,美国人,而且是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还相信国家,相信可以抛开自己的私心奉献国家,“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看起来不只在美国,而是全世界(或许北韩除外)的人都不可能再重返那样的“天真时光”了。过去十年内,美国新保守主义得势,然而新保守主义创造了美国单边主义的新霸权,他们对外的宣传中,基督教、上帝、传统家庭价值、反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等观念的重要性,都高于美国国家主义。更不必提小布什及新保守主义在美国,一直受到自由主义的强烈质疑、反抗,终于导致二○○八年麦凯恩大败,民主党提名的奥巴马赢得大选。

欧洲、日本、拉丁美洲、甚至在中国,今天或许还有可能叫大家“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却不可能要他们“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了。将近五十年间,国家的意识其实悄悄地,但明确挪移变化了。以国家作为信仰对象,相信人应该牺牲自我利益,屈从于国家需要之下,这种想法愈来愈难以被接受了。

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普遍对


资源链接
标签

人文社科店Kindle电子书政治与军事中国政治

发布日期

2019-02-18

擦亮日期

2019-02-18

扫一扫分享下载
资源网址导航
综合

图书酷 全索引 361图书馆

手机

电脑

影音

专业

游戏

体育

儿童

教育

资源分享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