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光线创作 刘永泗 2015.6 【pdf扫描】。
《影视光线创作》是大师半个世纪教学和创作经验的结晶,作者刘永泗是北京电影学院知名教授,门下有张艺谋、顾长卫等弟子
《影视光线创作》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影视照明教材,也是一本可供随时查阅的片场指南。从基础知识、艺术内涵到外景、棚景、实景的具体操作,书中都有清晰有效的论述。对各种环境、场景、人物、类型的布光方法,也都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作者亲自绘制千幅灯位图,甚至可以直接根据灯位图来摆灯。
《影视光线创作》紧跟数字时代前沿,力图展现21世纪电影摄影照明的新观念、新方法。所引用的片例,多为近几年的优秀电影作品,如《盗梦空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雨果》《艺术家》《国王的演讲》等。作者还特别关注最新日韩电视剧的制作情况,研究了如《平清盛》《医龙》《厕所女神》《成均馆绯闻》等剧,阐述了数字时代低成本照明的艺术追求和富有成效的方法。
作者简介
刘永泗,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长期从事影视教学和艺术创作。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品,出版了《影视摄影》《影视摄影光线处理》《影视光线艺术》《影视照明技巧》等专著,以及《美的解构》(合著)。
刘莘莘,原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录音师,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录音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曾担任多部电影、电视电影、电视剧的同期、后期录音师工作,承担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班录音课程教学工作。著有《美的解构》(合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光与视觉
第二章光影结构
第四章光与造型
第五章光与色彩
第六章光与亮度平衡
第七章照明器材
第八章外景光线处理
第九章特定条件下的光线处理
第十章棚内光线处理
第十一章实景光线处理
第十二章人物光线处理
出版后记
序言
原《影视光线艺术》于2000 年出版,是当时国内唯 一比较完整的专业书籍,许多院校将其选为必读书目和研究生教材,现已断版。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原书内容已显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读者多次表示,希望看到一本新书。于是我们整理多年讲稿,结合影视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原书基础上,推陈出新,写成本书。
自然光效法于20 世纪70 年代诞生,其后不断出现新的照明方法。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光色理论被引用到影视照明中,使影像更加光彩靓丽、感觉一新,视觉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与此同时,传统照明方法也不甘示弱,如《艺术家》(2011)等作品同样获得奖项和好评。而将传统方法与自然方法相结合,更是遍地开花。
数字影像的发展是当代主流,新光源、新灯具也不断出现,小者小巧玲珑,大者可与太阳媲美。无论是微小的空间,还是宏伟巨大、繁琐的场景,布光都变得轻而易举。更令人兴奋的是,在低照度照明下,即使不打光,也能创作出富有艺术魅力的影像。
当代影视处于转变之中,数字摄影逐渐取代胶片摄影,世界上许多有才华的电影用光大师走向电视制作。过去只需要讲故事的低成本电视剧,在这些大师手中,成为了品位高超的艺术作品。在传统照明中不可原谅的错误、禁忌,在大师们的手中却成为了光的技巧、光的语言。突破和创新时刻不停地闪现……认为电视剧只讲故事、不必追求艺术表现的传统认识早已过时,要被淘汰。
如果说20 世纪80、90 年代是电影光线艺术的辉煌时期,那么当代则是电视光线艺术披荆棘、冲锋向前的时刻。而学习、研究、借鉴电影用光技巧,将是掌握电视布光艺术的捷径。
本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通过实例给予理论阐述,从技术、技巧、方法中点明光的语言意义和艺术之美。全书引用影视作品180 多部、画面1772 幅。涵盖电影、电视剧、电视电影、纪录片、广告片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创作方式的影视作品中的用光方法及艺术表现。
本书从构思、选材、结构到写作,均是与刘莘莘一起进行,最后定稿也是由她完成。我们力图展现当下正处于创新中的创作方法及思维方式,从而加快推广影视创作中对情感表达构思的重视和普及,提高作品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愉悦之时,也能得到真正美的体验,这是我们共同的、迫切的心愿。
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以及所有关心此书的朋友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难以与读者相见。
刘永泗
后记
影视是视觉艺术,光与影在银幕上交织出或绚烂、或沉静等种种视觉风格。而只有了解光线的奥秘,掌握照明的方法,才能创作出最动人、最美丽的影像。
电影照明工作既需要专业的技术素养,又是一项艺术的创造。刘永泗教授的《影视光线创作》一书,便从这两方面入手,力图展现当下电影照明的全景。全书共分十三个章节,前七章分别介绍光线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光与色彩、造型、亮度平衡等的关系,以及照明器材;后六章从实践入手,系统讲解外景、摄影棚以及实景的照明方法,特别对传统、自然、印象派光效法以及当代大综合理论在各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随着近几年席卷而来的数字革命,影视照明的观念和方法产生了相应变化,所以本书尤其关注当下影视照明的新趋势。所选案例也多为近几年优秀的影视作品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盗梦空间》等,对影视摄影、照明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以日本、韩国电视剧如《平清盛》《厕所女神》等为例,介绍了怎样通过出色的光线设计,以低成本创作最 好的作品。
编辑过程中,我们对原稿层次进行了梳理,使其更符合教材的体例。需要色彩表现的图片,统一放在书后附录,以供读者查阅。后浪电影学院丛书已出版多本影视摄影、照明方面的书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公司
拍电影网
2015 年5 月
文摘
版权页:
而在黑白片时代,则认为人脸密度不可改变,不论白天或夜晚,它都要保持“同一”密度,否则就是摄影曝光技术出现了问题。印象主义画家提出固有色并非绝对不变的理论,否定了古典主义绘画的不变的观念。印象派大师莫奈做了许多有趣的色彩试验。他创作了50多幅同一角度、构图相似的《卢昂大教堂》,表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光线条件下,教堂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在晨曦里是青与柠檬黄的组合;在日出时刻是黄、粉红与浅青的组合;在阳光下是淡黄与淡绿的组合;在黄昏时刻则是深绿、褐和灰黄的组合……莫奈在《干草堆》、《睡莲》等组画中,同样证明了固有色与光源色温的相对性,证明了光的色温对固有色微妙的影响。印象派光色理论认为,不变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固有色总是受光线和空气介质的影响,这种认识在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印象绘画走向极端,否定了色彩在心理上的守恒现象: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的、中国人的皮肤是黄色的等等,而无论在任何光线条件下,固有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表象,人们对固有色心理认识应是不变的。莫奈把卢昂大教堂画成千差万别的色彩,但人们感受到的还是灰色的大教堂。
印象派的光色理论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绘画有极大影响,对今天的彩色电影和电视的光色理论也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舞女画,展现了不同环境、不同光源条件下人物肤色的变化。如油画《歌剧院的舞蹈休息室》(1872):黄色的墙壁、暗淡的光线,使舞女的肤色偏黄。《舞蹈课》(1876):蓝绿色的墙壁、明亮的光线,舞女的肤色表现了固有色的特征,白色的舞衣表现出正常的白色。但《化妆间的舞女》(1879):人物的肤色、白色的舞衣都表现出蓝青色调,再现出化妆室里日光灯管发出的冷色光源的特征。德加的舞女画再现了不同光源色温对画面色调和固有色的影响。有时在同一幅画中,不同色温的光源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也不相同,如《持花束的舞女》(1878~1880):舞台上的人物受顶光照明的部分,色彩暗淡而偏暖;受脚光照明部分,亮而偏寒,具有蓝紫味的色调。同是肤色,但寒暖不同,体现了光源性质的不同。
同一色彩在不同色温的光源下,色的表象不同,这是印象派重要的光色理论。现代的电影也体现出这种观念。意大利著名摄影师维多里奥·斯托拉罗在影片《旧爱新欢》里有意将人脸肤色拍成各种不同色彩:在红光下是红色,在蓝光下则是蓝色,探讨色光与固有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电影对人脸肤色固定不变的色彩观念,见图5—7(彩图l4)。瑞典影片《窗后》(Behind the Shutters,1984)充分展示了白炽灯、日光灯、阳光的不同色温特征。在同一场景里或者在同一镜头中,人物在阳光下,肤色呈现出固有色的特征;而在白炽灯光下,肤色偏黄;在日光灯下,肤色又偏蓝。固有色可变的观念比正确还原的观念具有更大的真实性。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2
擦亮日期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