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 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 2015.5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位绝无仅有的作家。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的《飘(上下)(精)》,是作者惟一的作品。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随笔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上下)(精)》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随笔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李美华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部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三部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部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五部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序言
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便是这样一位绝无仅有的作家。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随笔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随笔获得普利策奖。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电影也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玛格丽特出生在美国南方城市亚特兰大,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出生于1900年的她并没有经历过美国南北战争,但是,由于亚特兰大在美国内战期间曾经被北方军攻陷,落入北方军将领舍曼之手,所以,这段历史成了亚特兰大市民十分热衷的话题。玛格丽特从小听到许多有关这段历史的谈论,这使她萌发了创作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随笔的想法。一经作出决定,亚特兰大也就理所当然地被作者定为随笔的创作背景。随笔初稿早在1929年就已经完成,但玛格丽特并未马上付印,而是几经修改,终于使随笔成了一本举足轻重的世界名著,至今魅力仍经久不衰。正如有的出版商所说,《飘》的读者群是一代接一代的。老一辈读者有之,中年一代亦不乏其人,年轻读者的数量更是大得惊人。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随笔,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随笔,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这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应该说,随笔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非她莫属。出身种植园主家庭的思嘉年轻漂亮,个性鲜明。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尚属青春年少的十六岁花季时,思嘉就遭遇了情场失意的痛苦。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礼,可卫希礼却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兰。使思嘉更加不幸的是,战乱接踵而至,整个南方社会不得不投身战争岁月。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生活这双重重压之下,历经磨难的郝思嘉成了一位二十八岁的成熟女性。
郝思嘉的父亲郝嘉乐是个爱尔兰移民,身无分文的他只身来到美国,通过玩一手好牌和喝酒的海量赢得了一片红色的土地,几经创业把其发展成一个收入颇丰的种植园。思嘉的母亲出身于海滨城市萨凡纳的名门望族,因为情场失意赌气嫁给了比她大将近二十岁的郝嘉乐。作为他们的大女儿,思嘉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脾气暴躁的性格,自小又受到母亲良好家教和道德观念的教诲。所以,她的性格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她既想做个像她妈妈那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妈妈的道德框框的反骨。正是血管里流着的这种充满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思嘉敢爱敢恨、认定自己的目标便勇往直前、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
随笔《飘》出版后,美国评论界对郝思嘉的性格莫衷一是,有人把郝思嘉说成是一个毫不足取的女性。美国诗人约翰·P.毕晓普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郝思嘉都是毫不足取的。她吝啬迷信,还自私自利,简直无人可比。她显然属于她那一阶层的一员,但她只有在少女时代才在表面上有点该阶层的言谈举止;至于他们的情感,她却从来没有共享过。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一点于她是不可理解的,至于说思想,她知道得最多的就是那种属于小农意识的卑劣的狡诈伎俩。基于这一点,除了她那珍贵的皮肤、土地和钱财以外,她什么也不看重。而这些正是使她的狡诈伎俩可以永远延续下去的东西。她手里抓着这个,眼里又觊觎另一个,为此,她杀了一个前来偷盗的北方士兵,洗劫了他的尸体、结了好几次婚、购买锯木厂、剥削囚犯的劳动、行使欺骗术、无情地把好几个人送上了西天。”
可以说,毕晓普用洗练的概述把郝思嘉为人鄙视的一面做了精确的描述。然而,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的一员,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全然的坏人。人只能是个多面体,人的性格也只能是多种性格特点的总和。主人公郝思嘉就是这样的多面体之一。在郝思嘉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反传统的冲突在她身上的体现。毋庸置疑,她的性格有不足取的一面,但同样也有为人欣赏的一面。尽管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她还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使这一点成为可能的正是她性格中为人欣赏的那一面。
郝思嘉虽出生于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但她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对南方上流社会那些条条框框有着天生的反感。她讲究实惠,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就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根本不管她采用的方法和她置身其中的社会准则相符不相符。所以,她和媚兰、希礼以及亚特兰大上流社会的那些“老卫兵”们格格不入,招致了“老卫兵”们的颇多指责和评判。可是,思嘉的信条没有改变,这就是:不管战争把原有的美好生活变得多么面目全非,不管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她还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生存下去,她必须竭尽全力保住塔拉——那是在她陷入困境时会给她予力量的土地。而在她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中,她性格中为人称道的一面也就凸显了出来。
……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思嘉的座右铭。她相信,所有的一切痛苦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明天将会是另一个开始。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思嘉一生坎坷,历经磨难,支撑她挺过一道道难关、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就是这一信条。随笔作者原来是要用“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作为随笔的书名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写本书时最先写好的即是最后一章。可见,作者着重要表现的就是思嘉的这一精神。
有人认为,《飘》出版的年代是三十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滑坡,全国人口失业率激增,许多人生活没有保障,过着艰难的日子。人们于是很想逃避现实,试图回到过去的岁月当中去。他们发现自己正在为生存打一场恶战,这场恶战和内战以后重建时期郝思嘉为生活而打的战役如出一辙。它们同样艰辛,同样困难。虽然郝思嘉采取的作战方式并不是全都合乎道德规范的,但是她至少没有躺下等死,而是竭尽全力去拼搏,去奋斗。人们从郝思嘉身上多少获得了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该随笔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的原因之一。此种想法不无道理。其实,郝思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勇气也正是随笔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魅力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这一信条不但适用于大萧条时期,而且适用于任何年代。生活对每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易的。谁要是在困难面前低头,那他就是生活的弱者;而如若他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困难,那他就是生活的强者。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翻译本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纯粹是出于偶然,在我翻到郝思嘉从亚特兰大长途跋涉回家后却面临母逝父傻的不幸时,我的生活中也遭遇了丧母的创痛。母亲在一九九八年底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当时的感觉一如郝思嘉的感觉,我深切体会到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母亲病重、住院及去世期间,我曾一度中断了本书的翻译工作。而一段时间后使我重坐案头埋头翻译的不是别的,正是郝思嘉克服困难的这种勇气。记得我当时也经常翻到随笔的最后,默默诵读思嘉克服困难的法宝,把丧母之痛深深埋在心底,重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我想,九泉之下的母亲要是知道我能化悲痛为力量,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一晃一年又过去了,如今《飘》终于要付印出版了。我心里除了高兴,亦有不少感慨。记得结束最后一遍修改时正是深秋时节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历时两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我不禁从胸腔里抒出一口长气,顿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一阵喜悦弥漫了我的周身。我信步来到阳台上,举目四望。城市的这一角华灯点点,霓虹灯五颜六色。远处的街道上,车流人流影影绰绰。更远处的大海上,点点渔火飘荡在海面上。停泊在厦门港的大客轮上灯火闪烁,把条鹭江点缀得分外妖娆。我仰头遥望天空,无数星辰眨着眼睛回望着我,似乎在告诉我,明天又是一个大晴天。不知怎的,随笔最后那句话又在我耳际回响:“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是呀,今天即将过去,不管有过什么成绩,或是有过什么痛楚,一切都只属于过去。而明天,已经是另外一天了!只有把每一个明天当作新的起点,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奋斗的人才算得上是智者。
李美华
于厦门大学凌峰楼
文摘
郝思嘉其实长得并不漂亮。然而,男人们被她的魅力迷住时,却极少意识到这一点。塔尔顿家那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如此。她的脸上显然融合了她的母亲(沿海一位法兰西血统的贵族)和她的父亲(爱尔兰后裔)的特点,既标致娇柔,又红润粗犷。这张脸实在迷人,非常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方形的下颚,双眼则呈淡绿色,一点茶褐色也没有。黑黑的睫毛圈在眼睛周围,尾部还微微有点翘,带着点欢快俏皮的模样。眼睛上方,两道墨黑的浓眉向上翘起,在她那像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画出两道颇为抢眼的斜线。南方的太太小姐们都非常珍视这种肤色。她们总是戴着帽子、围着面纱、戴着露指长手套,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皮肤,以免让佐治亚州炎热的太阳光晒黑。
一八六一年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她父亲的塔拉种植园里,郝思嘉和斯图尔特·塔尔顿、布伦特·塔尔顿兄弟俩一块坐在阴凉的游廊里,坐态显得优美极了。她身穿一件簇新的绿色花布长裙,裙环撑开了宽极十二码的飘曳裙摆。这和她脚上的绿色摩洛哥皮平跟拖鞋极为相配,鞋子是不久前她父亲在亚特兰大给她买的。裙子完美地衬出她那仅有十七英寸的腰身,这也是三个县的女孩中最纤细的了。合体的紧身胸衣托出她虽只有十六岁却已发育成熟、丰满隆起的乳房。虽然她那宽大飘曳的长裙显得端庄朴素,头发也平滑地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发髻,一双白皙而小巧的手规矩地叠放在大腿上,但是,她真正的性情并未得到很好的掩饰。在那张极其恬美的脸上,她那绿色的双眸显得骚动不宁,狡黠任性,而且生气勃勃,与她那副似乎很有教养的行为举止极为不符。她那副仪态纯粹是平日里在她母亲的温和训导以及她的黑人嬷嬷的严厉管教之下形成的,而这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她的。只有她的双眸才是与生俱来、能显示她本性的地方。
塔尔顿家的斯图尔特和布伦特兄弟俩一边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放在她两边的躺椅上。他们肆意谈笑着,眼睛透过有薄荷属植物装点的高大玻璃窗斜睨着太阳光。他们随意地跷着二郎腿,修长的双腿穿着长及膝盖的长统靴,腿部肌肉因长期骑马而异常发达。兄弟俩都是年方十九,身高六英尺二英寸,身材高挑,肌肉发达,脸膛被太阳晒得黝黑,头发则是茶褐色的。他们眼神欢快,目光傲慢,身穿一样的蓝色上装、芥末色马裤,像足了棉花丛中的两株棉桃。
屋外,午后的阳光斜照在院子里,把山茱萸的树影投射到忽隐忽现的亮光中。虽然大自然刚泛出一片新绿,这些山茱萸却已结满了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花蕾。兄弟俩的马拴在车道边。马儿高大剽悍,毛色和它们主人的头发一样呈暗红色。马的脚边围着一群身子瘦长、颇不安分的猎犬,它们正在吵吵闹闹,狂吠不已。不管斯图尔特和布伦特兄弟俩走到哪里,这群猎犬总是伴随他们左右。较远处还躺着一只有着黑色斑点的随车狗。它似已成了一名贵族,鼻子凑在前爪上,耐心地等着兄弟俩回家吃饭。
在猎犬、马儿和哥儿俩之间,除了他们一贯的交情外,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血缘关系。猎犬和马儿同样都是身体健康、没有思想的年轻动物。它们毛发光滑、壮健漂亮、勇猛活跃。而哥儿俩跟他们的坐骑一样骁勇而顽皮,顽皮得甚至到了危险的地步。但是,谁要是摸清了他们的脾气,知道如何驾驭他们,他们的性情却又会好得出奇。
尽管一生下来就在种植园里过着安逸的生活,从娘胎里一落地便由别人从头到脚伺候着,可是,游廊上三个人的面孔并不像是娇生惯养、无精打采的。相反,倒是像那些长年累月在室外劳作、很少费神去思考书本中的无聊之事的乡下农人,既精力充沛,又警觉活跃。在佐治亚北部的克莱顿县,生活还处于起始阶段。若用奥古斯塔、萨凡纳和查尔斯顿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还多少有点原始。在南部开发较早的地方,那些老成持重的人对身居内陆的佐治亚人老大瞧不起。但在佐治亚北部,只要一个人在重要的事情上精明能干,那么,就算他没有受过一流的教育,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而这些重要的事无非就是:棉花种得好,骑马骑得棒,枪法准确,舞步轻盈,对女士们表现得举止优雅、态度殷勤,还有喝起酒来像个男人。
在这些事情上,兄弟俩自然是出类拔萃的,可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无能也同样远近闻名。在县里,他们家比任何人都更有钱,拥有的马匹和黑奴也更多。可要说到肚里的墨水,那么,他们那些穷苦的白人邻居当中,大多数人都比这哥儿俩要强得多。
这个四月的下午,斯图尔特和布伦特兄弟俩之所以能够悠闲地躺在塔拉种植园的游廊上,原因正出于此。他们刚刚被佐治亚大学开除出门。这已经是两年中第四所把他们逐出校门的大学了。他们的两个哥哥——汤姆和博伊德也跟他们一块打道回府了。既然这所学校不欢迎他们的两个孪生弟弟,他们也就不愿意再留在那了。斯图尔特和布伦特把这次被校方开除当做绝棒的笑话,而思嘉小姐也跟他们一样觉得有趣极了。自从一年前离开了费耶特维尔女子学院,她就再也没有心甘情愿地打开过一本书。
“我知道你们俩根本不会把被开除当回事的,汤姆当然也不在乎,”她说,“可是博伊德呢?他一心想让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你们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也从大学里拖了出来,先是弗吉尼亚大学,接着是亚拉巴马大学,再是南卡罗来纳大学,现在又是佐治亚大学。他这个愿望是再也实现不了啦。”
“噢,他可以到费耶特维尔的帕马利法官那里去学法律,”布伦特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再说,这也没多大关系。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在学期结束之前回家来的。”
“为什么?”
“因为战争呀,傻瓜!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你总不至于认为烽火四起的时候我们还会待在学校里吧?”
“你们知道的,哪会有什么战争呀。”思嘉说着,感到有点心烦,“都只是说说罢了。上星期卫希礼和他父亲还跟我爸爸说,我们在华盛顿的委员们就南部邦联事宜和林肯先生达成了——哦——令人欣慰的一致意见。无论怎么说,北方佬也害怕我们会跟他们打起来。不会有什么战争的,我可不想再听到这些言论了,烦死人了。”
P3-5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0
擦亮日期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