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实录 张亚 2009.1 【pdf扫描】
当谈论起心理学大师时,说起弗洛伊德,艾瑞克森势必被同时提起。
当谈论起催眠,不知道艾瑞克森,就如同木匠不知道鲁班。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治疗实录》完整呈现大师处理个例的出神入化,一睹大师风采。
名人推荐
虽然已有相当多的文章介绍艾瑞克森博士的工作,本书仍值得大力推荐。它不但提供读者一个了解艾瑞克森博士的机会,还可通过其教学研讨会的逐字记录,尽可能地亲近他,直接向他学习。艾瑞克森发展的方法改变了心理治疗的走向。当其他人集中心力分析原来系统的缺点,并找出补偿之道时,艾瑞克森展现了如何发现潜能及如何将负面转化为助力的技巧。
——理查·凡戴克 医学博士荷兰临床催眠学会会长
作者简介
艾瑞克森是催眠治疗与短期策略心理治疗领域世界公认的专家,他是自然催眠法的先驱者,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催眠师,为催眠治疗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合法地位。他对于心理治疗的实务的贡献,可与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理论的贡献相提并论。
本书作者杰弗瑞.萨德博士,是心理学家,跟随艾瑞克森长达6年之久,是艾瑞克森的嫡传弟子。他在世界30多个国家指导专业的催眠治疗工作坊。每年都到中国开办催眠治疗工作坊。
目录
第一章艾瑞克森运用的趣闻轶事1
第二章研讨会23
星期一24
案例1:用催眠帮助心理师玛莉获取压抑很深的童年记忆
案例2:帮助屡考不过的年轻律师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解除他的背疼
案例3:用催眠做无痛分娩
案例4:博士资格考试再三不及格的女士
星期二65
案例1:一位11岁还尿床的漂亮女孩
案例2:艾瑞克森现场演示催眠教学
案例3:不喜欢漂亮女人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
案例4:12岁,身高183厘米,尿床的男孩
案例5:不停地挤青春痘的男孩
案例6:10岁,每晚都尿床的杰瑞
案例7:不停地吸吮大拇指的男孩
星期三105
案例1:一位17岁的口吃男孩瑞克
案例2:两位医学博士的女儿得了精神性厌食症
案例3:爬过“女人峰”后,执业心理师和他的妻子离婚
案例4: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女护士在接受催眠治疗后失踪了
案例5:我要嫁给他吗
案例6:一位非常非常尽职,非常害羞的女秘书
案例7:他竟然喜欢胖得像正方体的女人
案例8:一个自愿放弃休假来帮助别人带孩子的女医生
星期四158
案例1:用催眠缓解脊髓损伤导致的疼痛
案例2:癌症晚期患者自我催眠缓解疼痛
案例3:一位扬言“全世界没有人可以催眠我”的“斗牛犬”成功完成了自我催眠
案例4:一个最不喜欢给地板打蜡的老人,通过给底板打蜡治好了失眠
案例5:一位想戒烟也想减肥的妇人
案例6:暴脾气男子不再攻击别人
案例7:一位哭个不停的有钱女人
案例8:一个职业病人的来信(只为证明没有谁能帮助他)
案例9:从一个不良少年到学校董事会会长的涅槃
案例10:专门打警察的大个子女子路易斯
星期五213
案例1:新婚小两口必须回父母家才能上厕所
案例2:通往男人的心,要先经过他的胃
案例3:伯特娶到了自己心仪的女人,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案例4:墨西哥裔通过免费为餐厅打杂,一步步成了全城薪资最高的厨师之一
案例5:一对夫妇连续25年只去同一家餐厅吃饭
案例6:以初级职称退休的精神科医生
案例7:海军军官罗伯有一个“害羞的膀胱”
案例8:一位经常尿裤子的医生
案例9:她的丈夫一心想制造“未来超级车”
案例10:她摆脱孤独,成为“非洲紫罗兰之后”
案例11:牧场工人的妻子摆脱自杀倾向,有了自己的孩子
案例12:他实现了梦想——有一栋屋子,由白色篱笆环绕
案例13:一位外科医生在给病人缝合伤口时,嘴巴讲个不停
附录一针对莎莉和罗莎的催眠诱导的评论261
附录二催眠诱导329
序言
来自瑞士的物理学者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个有关丹麦知名物理学者波尔(Niels Bohr,量子物理学之父)的故事。在一次授课中,波尔博士讨论“海森堡测不准定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这个“互补性”(complementarity)的定理指出,当观察者发现粒子所在位置的讯息时,他同时失去了此粒子动量的讯息;相反地,当观察者发现粒子动量的讯息时,也会失去粒子所在位置的讯息。一位学生问波尔:“‘互补性’要澄清的是什么?”波尔想了一会儿,回答:“。”
也许这故事不可信,但这则趣闻轶事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见解:论及真理时,为求清晰表达,我们必须简单,却因此不够;为求则必须冗长、详尽,但又会让人困惑,因而牺牲了清晰。
本书是依循艾瑞克森博士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自宅,为健康专业人员举办为期1周的教学研讨会之逐字誊写稿。艾瑞克森的沟通是复杂难懂的,读者会注意到他完美的,然而,为了了解艾瑞克森的治疗过程,读者会有无可避免的困惑和缺乏清晰。
先介绍一下艾瑞克森教学研讨会是必要的。艾瑞克森自从私人执业退休后,仍活跃于教学。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求参与教学研讨会,包含了内科医生、心理师、精神科医生与硕士级心理治疗师等。每个上班日,艾瑞克森在大约中午到下午4点授课。当知名度渐增,则很难排到时间向他学习,譬如1979年底便知他1980年的行程已全部排满。
1979年夏天(7月30日到8月4日),我安排在艾瑞克森家录制1周的教学研讨会,这就是本书的雏形。对这1周的研讨会,我未加任何评论,希望将此机会保留给读者,自行融入此逐字稿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和对艾瑞克森方法与技术的理解。
其他作者曾详细描述艾瑞克森的技术:海利(Haley, 1973)以互动角度描绘艾瑞克森的方法;班德勒与葛林德(Bandler & Grinder,1975)以基于转换措辞的语言学取向分析艾瑞克森的沟通形态;罗西(Erickson, Rossi, & Rossi, 1976; Erickson & Rossi, 1979)这位荣格取向的分析师,则用内在精神观点来了解艾瑞克森。也许可以这么说,艾瑞克森透过如此殊异的三位理论者好好交代了他的工作。相信借由阅读这些作者的分析,人们对艾瑞克森的技术会得到一个平衡的观点。
艾瑞克森以间接手法见长,终其一生都是间接地教学,早期课程更是以运用间接技巧闻名。有趣的是,他的名望也是间接传播的,靠人们描述甚于他的自我推销。
本书无意提供了解艾瑞克森的另一种方式,也不是要呈现艾瑞克森还有啥新玩意,而是要以新的角度呈现这个人。通过此书,人们可感觉到艾瑞克森教学故事串成的流动,也可以从他的历程(process)中看到更多。对从没见过艾瑞克森的人而言,本书就像将艾瑞克森的活动化为视觉影像的机会;对那些有幸见过他的人,本书更提供观看他这个人与其工作的不同角度。
常听人说,听艾瑞克森说话总是让人一头雾水,想来如果阅读他的趣闻轶事及观赏他的录像带应该是很不同的经验,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艾瑞克森所为也会容易得多。与艾瑞克森共处,可能因为他运用的口语与非口语不同层次更感困惑。举例来说,离开艾瑞克森教学研讨会时,如果每个人都说:“他今天跟我说了话。”相信我,一点也不稀奇。
乍读艾瑞克森教学故事似乎很容易,其实不然。我曾在全美专业人员学会会议上播放艾瑞克森的影片与录像带,然后挑战这群专业人员说:“如果你能因此知道艾瑞克森所为的50%,你一定是个非常敏锐的观者与听者。”就算阅读逐字稿会比较容易进入艾瑞克森的世界,我还是要以此挑战读者。
为证明此挑战性之大,本书的“附录一”(261页)提供了艾瑞克森和我针对这周研讨会中,他所做的一两个催眠诱导的评论。原本预计50分钟催眠诱导的讨论,因此拉长到将近5小时。阅读那些诱导(发生在星期二与莎莉的那一段),并与“附录一”比较所得的理解,对读者而言应该是很有趣的。
有一些事请谨记于心,艾瑞克森是位始终如一的人,说故事既是他的工作,也是生活,如果谈到家人、同事、学生或病患,那都是真实的。当有人前来请教,艾瑞克森总是以一个趣闻轶事响应,因此在本书中,人们一定可以深深体会到艾瑞克森的治疗与教学手法。
艾瑞克森非常投入于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人们会感觉好像真正再次体验他陈述的那些故事。他总是带着戏剧感,以生动的手法交织故事。很可惜的是,这些非言语行为、声调、笑声与活泼,想当然会在文字稿中消失无踪。
艾瑞克森把这些趣闻轶事说了又说,因为他太熟悉它们了。他会在沟通中加入很多动作与表情,借由使用新增的口语和非口语技术,使讯息更有力。除去故事的内容,艾瑞克森也在同一时刻把趣闻轶事用在另一治疗层次上进行沟通。事实上,他从不满足于只在一个层次上沟通,或许就像他不喜欢一次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多数的治疗师被训练只注意病患一个层次的沟通,却发现病患沟通的意义位于另外的层次,包括历史的、症状的及其他“心理的”层次。艾瑞克森证明,如果病患能在不同的层次上沟通,治疗师也能,这是他的功绩之一。治疗的沟通不一定需要明晰、简洁及直接,聚焦于多层次的治疗沟通会是有力的技术;艾瑞克森向来都是运用多层次沟通。当人们阅读此逐字稿时就能理解,他多次在同一时间描述一个原则、用一个趣闻轶事说明它,并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此原则。
在逐字稿中,我尽可能保留沟通的原本面貌,偶尔才为了易于阅读而稍稍更动。更何况艾瑞克森多半用正确的文法把句子说得很完整,这使得他教学故事的编辑工作并不困难。
艾瑞克森运用故事完全视团体的组成而定,若此团体对小孩有兴趣,他就多讲些与小孩有关的;若对疼痛控制有兴趣,他就多集中在疼痛控制上。本书中的团体是个混合的基础团体,因此艾瑞克森的取向是一般性的。此外,他的确会花一整天谈论一个或两个主题。而随着趣闻轶事的运用,艾瑞克森对团体中每一成员的灵活性,不知不觉地做了治疗性的扩大。
在教学研讨会中,艾瑞克森的非口语行为是十分有趣的,他讲故事时常盯着地板看,用边缘视线端详学生及病患的反应,又因为只能有限地控制身体,他常借改变声音的落点,传递一个治疗性讯息给某一名特定的学生。
艾瑞克森不必用正式的诱导来聚拢学生的注意力,人们倾听着他,闭上眼便可自发地进出催眠状态。他本人似乎也是如此进出催眠状态中,就像他用此次机会教学,获得更多外在的东西,减少了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带来的慢性疼痛。
[参考书目]
·Haley, J. (1973). Uncommon Therapy, New York: Norton.
·Bandler, R. & Grinder, J. (1975). Patterns of Hypnos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 M. D. Volumn 1. CA: Meta Publications.
·Erickson, M. H., Rossi, E. L., & Rossi, S. I. (1976). Hypnotic. Realities New York: Irvington.
·Erickson, M. H. & Rossi, E. L. (1979). Hypnotherapy: An exploratory casebook. New York: Irvington.
文摘
插图:
资源链接
标签
心理健康精神病学常见病预防与治疗医学神经病和精神病学抑郁症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养生保健
发布日期
2019-02-20
擦亮日期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