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源 保罗布卢姆 2015.3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善恶之源》:
21世纪心理学最有趣的发现之一。
耶鲁大学公开课受欢迎导师、著名认知心理学家、TED演讲人保罗•布卢姆带你探索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学。
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乔纳森•海特、彭凯平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来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个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本书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著有《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
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
著有《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
我们之所以被保罗•布卢姆吸引而来,是因为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一向出类拔萃;我们之所以手不释卷,是因为他书写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充满智慧而又让人轻松惬意。
——吉姆•霍尔特(Jim Holt),美国著名哲学家
著有《世界为何存在》(Why Does the World Exist?)
《善恶之源》是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现今人们往往认为道德虚妄不实,我们的进化本能只有自私自利;我们还常被人告知,人类社会建造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上,理性思考和选择都无足轻重。但保罗•布卢姆作为一位首屈一指的实验心理学家和出色的哲学读者,以极有说服力的方式抨击了上述两大谬误。
——玛萨•诺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律与哲学教授
著有《政治情感》(Political Emotions)
本书条理清晰而又充满意趣……如果你想比现在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你的孩子,还有住在隔壁的那位心理变态者,那么就请阅读此书。
——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认知神经科学家
著有《自由意志》(Free Will)
《善恶之源》是对人类是非感的一次极为有趣的、原创性的探索。布卢姆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和婴儿玩游戏的方式来窥探道德的奥妙。在这本俏皮而优雅的著作中,他写下了婴儿的反应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益。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再也不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婴儿了。
——卡尔•齐默(Carl Zimmer),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著有《错综的河岸》(The Tangled Bank)
这本书的角度新奇而深刻,讨论了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的道德发展,以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基因与环境如何发生微妙的交流互动,造就了如今的我们……堪称社会科学爱好者和家长们的必备读物。
——丹•艾瑞里(Dan Ariely),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
著有《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
保罗•布卢姆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探索了婴儿的道德偏好。这本书绝不仅仅关于婴儿,它深入发掘了我们所有人的道德本质。每个想要更了解我们这种道德生物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
著有《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
保罗•布卢姆的思路实在太有趣了,随他一同追寻人类道德的起源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乐事。布卢姆以清晰、机智的文风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婴儿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我从这本杰出的作品中学到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惊奇和愉悦。
——埃米莉•贝兹伦(Emily Bazelon),美国《石板》(Slate)杂志高级编辑
著有《棍棒和石头》(Sticks and Stones)
这本书洞见深刻、观点新颖、行文优美,正是无数读者眼中心理学界最杰出的作者和最睿智的头脑应该写出来的东西。
——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著有《撞上快乐》(Stumbling on Happiness)
“善恶之源”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标题,但这本书确实实至名归。保罗•布卢姆把优雅、机智的写作风格和严谨的治学风格结合在一起,有力地解释了人类如何以及为何会如此高尚,又如此可怕……这本书促使我们反思自身,像一个启蒙思想的工具,帮助我们再向“好人”迈进一步。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智囊
著有《道德动物》(The Moral Animal)
保罗•布卢姆是一名懂得如何讲述迷人故事的科学家。最近初为人父的我发现这本书不仅读起来令人享受,也让我对儿子的道德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乔舒亚•福尔(Joshua Foer),美国记忆大师
著有《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这本书为道德科学研究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填补了我们对人类本质认识的一大空白。它读起来还特别引人入胜,简直是读科学著作的一个额外惊喜!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怀疑论者》(Skeptic)杂志出版人
著有《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The Mind of the Market)
保罗•布卢姆是当代最优秀的心理学家和作者之一。在这本书里,他把实验数据与迷人的故事和精湛的分析相结合,探索了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一个最深刻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他以博学睿智而又充满激情的笔墨,讨论了思考和理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首要地位,而这正是现代心理学热门领域未予重视的真理。
——萨莉•萨特尔(Sally Satel)
著有《洗脑》(Brainwashed)
作者简介
(美)保罗•布卢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
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
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心理学导论”主讲人
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主讲人
保罗•布卢姆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22岁获得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7岁时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苏珊•凯里(Susan Carey),并于1999年进入耶鲁大学,任教至今。
在学生眼中,保罗•布卢姆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他的心理学导论课是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超过500人选修,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这一公开课的视频。很多人在视频后面留言: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最喜欢的一位老师!2014年,保罗•布卢姆又通过慕课(MOOC)开讲“日常生活中的道德”(Moralities of Everyday Life),结合认知学、神经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来探索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充满活力的跨界心理学家
布卢姆博学多闻,他的研究涵盖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儿童的宗教信仰、快感的作用机制等。从他教授的课程可一窥他的涉猎之广——认知发展,达尔文、弗洛伊德和图灵,语言和认知,认知科学,七宗罪,道德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法律,小说中的科学和想象力,认知快乐的科学,善与恶的认知科学等课程。
《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布卢姆位列其中。他还是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前任主席、《行为与脑科学》(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杂志联合主编。
屡获殊荣的杰出教授
2011年,布卢姆因对“快感是如何作用的”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威廉•詹姆斯研究奖(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2004年,他因在社会科学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莱克斯•希克森奖(Lex Hixon Prize)。2003年,因其在哲学与心理学跨学科方面的贡献,获得斯坦顿奖(Stanton Prize)。2000年,他因对于儿童如何学习词汇的含义的出色研究获得美国出版商协会颁发的心理学卓越奖。他的文章《上帝是个意外?》(Is God an Accident?)荣获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奖。
携手研究婴幼儿心理的专家伉俪
和许多科学家伉俪一样,布卢姆的太太卡伦•温(Karen Wynn)也是著名心理学家,现任耶鲁大学婴幼儿认知中心(Yale Infant Cognition Center)主任,对婴幼儿的研究已长达二十多年。二人携手进行了多项心理学研究,其中针对3~21个月大的婴幼儿所做的“是非观念测试”实验引起了学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快速成长的婴儿显示出人类在生命之初就具备一种根本的道德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甚至可以在婴儿生命的头一年就看到道德之光在闪烁,也能观察到道德判断和道德感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似乎在每个人的骨头里,与生俱来。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学术期刊,众多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包括英国《每日邮报》、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目录
赞誉
引言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第1章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婴儿的道德生活
冷眼旁观有罪吗?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
习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2章高尚的本能能否打败自私的基因——共情和同情
心理变态者杀人时在想些什么?
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是出于关心吗?
换位思考带来更多不道德行为?
第3章正义怎么才能得到伸张——道德审判
为什么人们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质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爱打小报告?
我们为何爱看复仇剧?
第4章世界上有两种人——“我们”和“他们”——人类的种族偏好
肤色为何能分化人群?
龙年出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过怎样的转变?
第5章厌恶感是怎样把道德带入歧途的——共情的对立面
婴儿为什么不讨厌自己的便便?
反对同性恋有悖常理?
种族大屠杀何以能发生?
第6章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对陌生人无私奉献——道德有亲疏
杀死一些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吗?
决策面前谁能够完全理性?
还有比电车实验更难抉择的道德困境吗?
第7章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超越道德本能
真正的无私存在吗?
坏榜样更有影响力?
经常读书的人会更加善良吗?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致谢
译者后记
序言
2005年,一位家住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作家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VirginiaPostrel)听说,有个她认识的名叫萨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肾脏疾病。如果没有人为萨莉捐献肾脏,她很快就得靠血液透析机过活了: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弗吉尼娅了解了一些疾病知识,和丈夫商量好之后,便启程飞往华盛顿特区,把自己的右肾移植到了萨莉体内。肾脏移植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但是弗吉尼娅和萨莉并没有亲属关系,她们甚至都不算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但是弗吉尼娅说,她很同情萨莉的遭遇,希望自己能通过肾脏移植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为萨莉提供帮助。还有人做得更“过分”:他们会通过“matchingdonors。com”之类的网站,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捐献肾脏或其他器官。
有人认为,这种无私的利他行为无疑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植入这般高尚的道德原则。很多著名科学家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其中就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Collins)。他认为,人类这种甘愿为他人奉献的无私精神,恰恰证明生物进化学说有一个严重不足——它无法充分解释我们何以会产生道德判断、作出道德行为。于是他们试图向神学寻找解释。
虽然人性中有如此高尚的善心,但人性中也存在令人战栗的残忍。今天早晨我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男人被女友甩了,男人就一路尾随,伺机往她脸上泼硫酸。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说“纳粹大屠杀”事件时的震惊:毒气室、残暴的医生、年幼的孩子被做成肥皂和灯罩。如果我们把人性的善良视为上帝存在的证据,那么人性的残忍是否也能证明魔鬼的存在呢?
人性的善良和残忍,还常常以不那么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印象最为深刻。过去曾作出的某些不当选择到现在还令我内心难安,犹如有虫蚁啮咬(如果你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那只能说你是一个比我高尚得多的人——或者比我卑劣得多)。我曾经犯下许多善意的错误,因为我当时深信自己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有些时候,虽然明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却仍选择背道而驰。正如《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所言:“黑暗的力量过于强大。”但尽管我还留着自己的两个肾脏,我也曾经确实为他人作出过牺牲,为我认为正确的事承担风险。所以综合来看,我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人类的道德问题总让我们深深着迷。我们最喜欢的故事,讲述的往往是善与恶的斗争——不管是虚构的(比如小说、电视剧和电影),还是真实的(比如新闻报道和历史记录)。我们希望看到好人得好报,但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坏人遭恶报。
我们对惩罚“坏人”的热爱,可能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几年前在英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猫走失了,几小时后,人们发现它被关在垃圾桶里。而这条街上有个监控摄像头,碰巧拍到了一切。猫的主人在检查录像带时发现,原来是有一名中年妇女把猫抓了起来,看四下无人,就打开垃圾桶把猫丢进去,然后关上盖子走开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猫的主人把这段录像传到了社交网站Facebook上,结果很快就有人认出录像中的那位女士叫玛丽·贝尔。
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玛丽的行为会惹恼猫的主人(当然还有那只猫);但是我们似乎很难解释,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在看了那段视频之后都会愤愤不平。他们想让她付出代价、“血债血偿”。有人甚至专门建了一个Facebook页面,名为“玛丽·贝尔去死”(DeathtoMaryBale)。玛丽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导致警方不得不出面保护她的人身安全。如果人们怀疑某人作出不道德行为,他们真的有可能会杀人——过去因此而惨遭暴徒谋杀之人不在少数。而所谓的不道德行为,在另一些人眼里却可能是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婚前性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的道德本质?可能很多人都会认同柯林斯的观点,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神学问题;还有人相信,我们理解道德的最佳方式,就是揣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在作品中对人性细致入微的刻画;还有人喜欢从哲学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不只关心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关注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做什么”)和元伦理学(metaethics,简单来说就是“对与错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求助于科学。我们已经可以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语言、知觉和记忆,我们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来探究道德的本质。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社会的道德推理(moralreasoning),也可以研究同一社群中人们的道德差异,比如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我们还可以研究某些特殊案例,比如残酷冷血的心理变态者。有些人可能还会提出疑问:其他生物(比如黑猩猩)是否也拥有我们所谓的道德?因此,我们还能凭借进化心理学的帮助,探索道德感究竟从何进化而来。社会心理学家还会研究外部环境对个人心理造成的影响,比如哪种环境因素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或者更残忍。神经学家还会观察大脑活动,研究大脑哪些部位与道德推理有关。
我将会在本书中论及上述全部内容。但我本人是一名发展心理学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即婴儿和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我将会带你回顾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的无数令人惊讶的事实,让我们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托马斯·杰斐逊在给朋友彼得·卡尔(PeterCarr)的信里写道:“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他说对了。
杰斐逊认为,我们天生就有道德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与他同时代的启蒙运动哲学家,比如亚当·斯密(AdamSmith)。在本书完成之前的那个夏天,我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住了一段时间。就在那时,我发现自己深深迷上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TheTheoryoftheMoralSentiments)。当然,他更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国富论》(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本书才接触到他的思想的。但是亚当·斯密本人认为《道德情操论》写得更好。这本书行文优美、见解深刻,充满人文关怀。他在书中深入探索了想象力和共情的关系、同情的界限、我们对做错事的人施以惩罚的愿望,还有其他许多与人类道德有关的问题。尤其有趣的是,我可以站在亚当·斯密的角度重新审视许多当代的科学发现。因此,我将像个才读过一本专业书籍的本科生一样,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他的论述。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阐释以进化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佐证,发展心理学是如何支持杰斐逊和斯密的观念的: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我们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识——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
·原始的公正意识——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
然而,我们先天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在1651年指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其实既邪恶又自私。在某些情况下,霍布斯的看法是对的,我将在本书中带你探索一番:我们天生就对陌生人态度冷漠,甚至怀有敌意;我们见解偏狭,而且无法容忍与自己持不同意见之人;我们还有某些本能的情绪反应(其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厌恶感),可能会让我们犯下极其可怕的恶行,比如种族大屠杀。
我将会在本书倒数第二章向你证明,为何研究婴儿的道德本能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成年人的道德心理;而成年人的道德心理将会告诉我们,本能偏好又如何把世界划分为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我将在最后一章里带你探索,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自己先天的道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同情心,特别是智慧,如何让自己拥有更深刻的道德洞察力,推动道德进步,远远超越婴儿的局限。
后记
2014年初,我偶然在Coursera上注册了一门MOOC课程,名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讲者正是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的保罗·布卢姆教授。布卢姆教授的演讲细致透彻又风趣幽默。在他的指点下,我阅读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很快就被他的精彩语言、严谨论证和出色实验深深折服,一颗译介之心早已躁动不安,很想用自己的母语把这本小书和布卢姆教授介绍给中文世界。不久之后,湛庐文化的编辑季阳老师找到我,想请我来翻译这本书。这可真是正中下怀、当仁不让。
布卢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进化发展心理学家,目前主要研究道德心理和人类的道德理性。正如布卢姆教授所言,现代心理学虽然和哲学关系匪浅(后者可能正是前者的起源之一),但是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之下,当代心理学早已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科学实证体系。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重点研究人一生的心理变化。而进化发展心理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18
擦亮日期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