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 吴军 2014.6-2015.1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全三本】
本系列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4 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万科王石作序推荐!创作历时四年,故事生动有料,人文主义视角回看世界通史,理性乐观派解构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 。
名人推荐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这些独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王石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张首晟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 陶宁
作者是一位科学家。因此,他的视角和写法与所有的历史书、文明史(作者大多来自文科)都不同。即便是讲述历史(古代的宋朝)和艺术(中国以至于世界上的瓷器),也都注重事实,冷静地约束文科作者无法抑制的感性描述,用客观的笔触渐次道来,因为毫无刻意向读者“强加”什么观点的企图而令人读得放松。另一方面,对于史料的转述细致清晰,把古书中被我们忽略的许多细节一一列出,转换为今人可以理解的度量,注释详细,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对于读者的尊重和认真。文字的逻辑性自不必说,而文采斐然,又不输于任何文科作者。即便是关于科学类的片段,我这个文科生竟然读起来也感觉亲切自然,如沐春风。
——斗室的碎玉
历史、科普类的著作,国外有很多把书写得很有趣的作家;国内鲜有出众者,吴军老师打破了这个疆界。
——勇
《文明之光》——科技史与人文史的完美融合,Geek们不容错过的时间旅行手册。这样的细节在全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以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加上深邃的人文主义情怀,将千年来的许多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书中的一些章节,作者还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勇气,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触及到了当代一些现实和敏感的话题,体现出了作者极大的担当。
——水流云
人文主义的透视镜。从具体方法上来讲,吴军先生采用的是社会学与艺术史的混合视角。对于每一个文明,他都简短地总结了其农业、语言、技术水平、教育、军事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特点。这样的高度概括,从理论上应该是抽象而浅显的。但是吴军先生通过人文主义的视角,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人的传记将每个时代的各方面串联起来——以人写史。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史学大家的纪传体记史竟不谋而合。但更进一步的,吴军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寥寥几笔,在纸面上再现了一个立体的社会,如写意风流,留白处自有意。可见,吴军先生的历史观从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是人文主义的。
——贾雯
作者简介
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
吴军博士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Google公司和腾讯公司。在Google公司,他和同事一同开创了搜索反作弊研究领域,成立了中、日、韩文产品部门。吴军博士设计了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领导了Google自然语言分析器、自动问答等研究型项目,并开发了大量的中、日、韩文产品。在腾讯公司,他负责了搜索、搜索广告和街景地图等项目。作为风险投资人,他成功地投资了数十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吴军博士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文明之光》《硅谷之谜》和《智能时代》等多部畅销图书,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在内的图书大奖。
目录
《文明之光.第1册》目录: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前言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第一节 我们的星球
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第三节 最后的半小时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第一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
第二节 最古老的文明
第三节 金字塔
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第一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
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最早的条约
第四节 亚述— 血型与文明
第五节 最后的辉煌— 空中花园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 中国的农业文明
第一节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
第二节 先进的选官制度
第三节 宋代— 幸福的农业社会的顶峰
第四章 科学之路— 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第一节 几何学
第二节 物理学
第三节 天文学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
第一节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
第一节 陶和瓷
第二节 上天的眷顾
第三节 宋代青瓷
第四节 青花瓷器
第五节 风靡世界
第六节 日本的崛起
第七节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第八节 瓷器在今天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
第一节 佛罗伦萨的往昔
第二节 最珍贵的财富
第三节 昼夜晨昏
第四节 复兴走向全欧洲
第五节 科学的曙光
第六节 宝贵的遗产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第一节 东方的诱惑
第二节 先驱者
第三节 新大陆
第四节 地球是圆的
第五节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
索引
……
《文明之光.第2册》
《文明之光.第3册》
《文明之光.第4册》
序言
前言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
当人们问起我的理想时,我就给他们讲贝多芬晚年的一个故事。有
一天,贝多芬的老朋友维格勒来看他,贝多芬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
理想,那时他们一起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
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
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一百多年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贝多芬和席勒那样
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
本书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
结成兄弟的理想。今天,罗曼·罗兰的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了。我自
己也一直有着贝多芬和罗曼·罗兰那样的信念,相信最终人类能够
团结成兄弟。我相信,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
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看到或者听到这
样那样的丑恶现象。我们有时会抱怨社会,对未来产生怀疑。我们
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都二十一世纪了……”,仿佛在今天的文明
程度下,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
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
关系。虽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农业文明时期已经高度发达了,但与
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相比,还是非常初级的。因此,我遇到各种
缺憾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我们人类还“太年轻”了,人
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幸运的是,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
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最终
我们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
在历史上,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遇
到过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甚至不知道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好
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杀戮和战争成为了常态。人类学会尊重每一
个人,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还只是近代的事情。在历史上,人
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
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掠地
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
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
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欧洲历史上的一段纠纷。法国的
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中国中学生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法国省份的
名称,这一切要归功于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一篇短篇随笔《最后
一课》。学过这篇课文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个地方自古就属于法
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人占领了,这篇很短的随笔曾经激发了很
多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但是这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并非那么
简单,而围绕它的历史又会引出无数关于王侯将相的生动故事,包
括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路易十四、拿破仑三世、德国
皇帝威廉一世、军事家毛奇、铁血首相俾斯麦等,它还涉及到欧洲
三十年宗教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诸多历史事件。但是,今天如果让法、德这两个国家的人谈谈这些
历史,他们的兴趣都不大,远不如他们对当下欧债危机和各国就业
情况的关注。这些地区虽然在过去的五百年里争来争去,可人们的
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归属法国,或者独立,或者属
于德国而有什么改善。倒是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法国启蒙作家的著
作、拿破仑和法学家们留下的《拿破仑法典》,以及德国工程师贡
献的多项工业发明对当下世界的影响更大。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是那
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的、技术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
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我们今天无法得知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
谁发明了轮子,无从知晓是中国哪个地方的农民最早采用了垄耕种
植法,可是,这两项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可能比从亚历山大
到拿破仑那样的10 个军事家更大。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对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津津乐道呢?这本身
就说明人类还很年轻,依然崇尚权力。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故事常
常富有戏剧性,很好听,很好看。而如果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讲述
文明的发展就未必能如此吸引人了。因此,我从很久以前就萌生了
一个想法,这些过去被忽略的、听起来可能枯燥的故事,是否也能
讲得生动有趣呢?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希望挑战
一下自己,尝试一番。
在为《文明之光》选择题材时,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
没有选,虽然有时可能会提上一两句,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
而不是讲战争史。对大家熟知的很多内容,比如关于古希腊的艺
术、罗马的城市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法国大革命等,我也没
有选。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已经很多
了,各种观点相互争鸣已经足以为读者提供思考这些问题的全面视
角了。
我选择题材的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挑选一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
重大影响,却常常被忽略的人和事,这样算是对大家熟知的内容提
供一些补充(比如中国的垄耕种植法)。第二,所选的题材必须是
我所熟悉的,因此优先选择那些我见到过实物的题材(比如关于瓷
器)和在我所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比如文艺复兴)。第三,也
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本书中的题材是我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的,因
为写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和读者交流,既然是交流,作者就必须有话
可说,有感可发。我选择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断来讲述我对
文明的理解,虽然这些片断远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将
它们有机地拼接起来,我认为是能够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的。
这四册书创作的素材,很多来自于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
闻,并参考了我阅读的大量论文、书籍和收集的实物。当然,写文
明故事本身回避不了历史,并且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在这方
面我一般采用通行的看法。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我选择了同源说
(即现代人源于东非),虽然大部分印第安人不同意,中国的一些
学者也不同意。对于宇宙的构成,我选择了标准模型(即按照目前
的理解分到夸克为止,虽然一些辩证哲学家一定要说夸克也可分)。
有关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我主要参考了斯坦福大学夏普
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麦基尔教授在Google 授课时阐述的观点。这
些观点,很多是值得讨论和争鸣的,但是我并非写学术专著,未必
一定要让读者接受其中的一种,我会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流行的观
点。如果读者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没关系,因为透过这些具
体的事例了解文明的重要性才是本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
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共享我的见闻,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
这些图片我尽可能地使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以及我的两个女
儿绘制的。对于我没有也暂时无法去拍摄的,我一律采用了维基媒
体图片。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
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
到原子能的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第三册介绍了直到0 世纪的音
乐、艺术和一些科技进步,尤其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
革命,并且在最后引出我们当下必须关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第四
册介绍了影响近代文明发展的科技、艺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步,
并重点介绍了从1 到N 的发明创新过程。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
可能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
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为了方便读者选择,我对各章大致作了以下
分类。
历史:第1、2、7、8、11、13、14、15、16、20、26 章。
科技:第3、4、6、9、12—16、19、21—23、25、29 和32 章。
艺术:第1、2、6、7、17、18 和31 章。
政治:第5、10、11、15、16、20、24、27、28 和30 章。
在本书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就一些专题特地与不少专家作了交
流和探讨,以保证书中内容的正确性。第四册涉及生物学领域的内
容,我请了我的合伙人、生物学博士徐霄羽女士把关。另外,热心
读者郝宇晓、左林和刘洋等朋友受邀参与审读第四册的部分章节,
并提供了中肯的修订建议,在此感谢他们,也感谢文明之光读者微
信群的朋友们长期给予我的热情鼓励与支持。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
过程中,特别要感谢JUSTPUB 的周筠女士、李琳骁先生和胡文佳
女士,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辑、排版校对和审阅者,他们花了大量的
心血和时间修改完善这本书。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
石先生和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见本
书第一册),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人民
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的刘涛社长和俞彬副社长,感谢他们为本
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同时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
名书法家、瀚海置业的王汉光董事长,以及精心设计本书封面的陈
航峰先生带领的设计团队。
最后,感谢张彦女士为本书做了最初的校对。
人类文明还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本人
学识有限,书中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请读者指正,也请读
者原谅。
吴军
2017 年2 月于硅谷
后记
后记
写书心得
终于完成了《文明之光》第四册的写作。从最初构思这套丛书算起,
历经整整四年,即便从前两册面世算起,也已过去两年多了,如今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回顾这四年来创作《文明之光》的过程,我很
乐意将一些写书的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算是回答一直关注我
的读者们经常问起的问题:作为理工科生,何以能够写出那么多像
《文明之光》这样介绍历史和文化的书。
我写书其实是为了表达我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想法,关键是怎样有
效地表达出来。有的人乐于且善于表达,大家愿意来听他讲故事,
内容足够生动,道理也深刻,对大家有启发,就有可能变成书。当
然,写书毕竟不同于讲单口相声,结构要严谨,内容要丰富,寓
意要深远,方能赢得读者的喜爱。我写书是仿照科研的一套方式来
的,在我看来,学习理工科的人既然能够做科研,也应该能写书。
做科研首先要选题,写书也是如此。我写的书从科技到教育,再到
人文,看似涉猎范围广泛,其实我选题并非随意为之或只是根据读
者的兴趣来选,而是遵循一个严格的过程。具体到《文明之光》第
四册的八个专题,都是我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之所以选定书
中这些专题,依据的是如下原则。
第一,必须是我比较熟悉的专题,而且在这些专题的研究中,我必
须能得到其他作家得不到的资料。换句话说,不仅是不熟悉的内容
我不会写,那些别人比我更合适写的内容,我也不会去写。
第二,必须是读者感兴趣的题目。我求学时就不喜欢讲台上的老师
不顾下面学生的兴趣如何,自顾自地灌输想法,因此我写东西一定
会顾及读者的兴趣,而且要用大家爱读的方式写出来。
第三,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文明之光》写的是历史,但
是我在选择专题时,要看那些内容对当下大部分读者有没有现实意
义;如果没有,即便内容再精彩,我也不会涉足。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3
擦亮日期
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