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资源网(xxURLs.com)
发布资源

致穷 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 孙骁骥 2012.10 【pdf mobi epub txt非扫描】

致穷封面.jpg

致穷长图.jpg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

——经济学家 梁小民

通俗经济读物的写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ing”,即趣味性(interesting)、娱乐性(entertaining)以及思想上的激发性(provoking)。我想,读者会和我一样认为此书做到了这三点。

——台湾经济史学家 赖建诚

历史上数次股市泡沫,都有两个铁定的经济因素:政府层面的货币国家化超发政策,国有企业或者是与政府密不可分的垄断企业。经济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政府甚至比消费者更加短视。如何渡过过骇人的危机,南海泡沫的教训,可资借鉴。

——财经作家 苏小和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

——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

通俗经济读物的写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ing”,即趣味性(interesting)、娱乐性(entertaining)以及思想上的激发性(provoking)。我想,读者会和我一样认为此书做到了这三点。

——台湾经济史学家 赖建诚

历史上数次股市泡沫,都有两个铁定的经济因素:政府层面的货币国家化超发政策,国有企业或者是与政府密不可分的垄断企业。经济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政府甚至比消费者更加短视。如何渡过骇人的危机,南海泡沫的教训,可资借鉴。

——财经作家 苏小和

作者简介

孙骁骥,1984年生于重庆,专栏作家,《独立阅读》英国撰稿人。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业之余研读政治经济史。著有《英国议会往事》等书,为《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撰写有关英国时政、文化的专栏与书评。

目录

引言 回望18世纪的英国股市

第一章 股票市场在英国的兴起——报纸、咖啡馆与公共空间的形成

第二章 杀人犯、赌徒与经济学家——约翰·劳其人其事

第三章 一场战争打出一家公司——南海公司背后的政治与军事角力

第四章 债务问题让国王头疼——乔治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与公债——乔治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与公债

第五章 来自巴黎的金融炼金术 ——纸币系统开始在法国运转

第六章 拿什么“拯救”英国经济 ——“南海计划”在议会的通过

第七章 投资的激情与消费的疯狂 ——“繁荣”背后的非理性行为

第八章 股市最后的泡沫——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九章 1720年大崩盘——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十章 泡沫之后——泡沫经济的历史依然在延续

结语 从致富到致穷

序言

说不完的南海泡沫  有人类社会,就有投机活动。不过投机活动几乎全民卷入,并给社会带来重大灾难,还是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最早的大规模投机活动是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最早的大规模金融投机则是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从那以后,投机活动不断花样翻新,但实质并没有变。因此,南海泡沫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对象,所出的著作,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不过,读了孙骁骥先生写的《致穷》,觉得仍然由许多新特点,值得一看。

首先,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写这类著作,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研究性的专著,严肃而认真。这种书学术意义是重要的,但离普通读者远了一点。另一种是通俗的,所有人都可以读。许多学者不屑于写这类书,但我觉得,这两类书都不可少,各有自己的读者群与目的。这本《致穷》,让一般读者可以读懂,还很有趣,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应该畅销。

其次,这本书不是就事论事,只讲南海泡沫,而是写出了它的大背景,即当时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出现南海泡沫的原因。对这一段经济史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益。过去的不少类似著作,集中于南海泡沫本身,而忽略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这本书改变了这种写法,更有可读性。

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写几句读后感作为序言。

梁小民,2012.7.18

文摘

版权页:




跨越凶险万状的大洋寻找“贸易新世界”,这完全是给颟顸的土耳其人逼迫出来的无奈之举。除此以外,激起欧洲人对古老东方好奇心的,是一本叫做((马可·波罗游记》(Travels of Marco Polo)的书。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辗转中东等地来到中国,在中国内地游历十余年,亲见了元朝统治下城市的繁盛景貌。返回意大利后,不幸因战祸被俘,被关押在监狱中的马可·波罗写下了这部关于中国见闻的书稿,书中尤以详细描写中国遍地黄金的段落最引西方读者入胜,并让他们产生了去往东方淘金的遐想。

但准确点说,(《马可·波罗游记》并非一部严谨的地理著作,其不同内容和语言的版本相加竟有一百多种,而马可·波罗在书里的记述也杂糅了个人见闻与传说,与真实的历史颇有差距。即使如此,欧洲人迫于土耳其人霸占着东方贸易之路的要冲,也只得强把传说当事实,采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办法,避开陆路,一探东方海上航线的究竟。毕竟,在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受地理距离和航海术的限制,从欧洲去一趟印度或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在听信关于富饶东方的传说之余,难有机会亲往验证。但15世纪以来更为发达的航海术,已经让欧洲人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打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海路。于是,商船队在君主们的鼓动与支持下,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战争武器,急不可待地启锚出航,满世界寻找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富庶之地——中国和印度。


资源链接
标签

经济图书在线试读经济管理各国金融银行金融银行与货币

发布日期

2019-02-18

擦亮日期

2019-02-18

扫一扫分享下载
资源网址导航
综合

361图书馆 图书酷 全索引

手机

电脑

影音

专业

游戏

体育

儿童

教育

资源分享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