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金钱 通往丰裕之路 萨娜娅罗曼 2009.9 【PDF扫描】
《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由《明镜周刊》的三位作家亚历山大·容、迪特马尔·皮珀、赖纳·特劳布合力而成,主要讲述了资本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历史。从中世纪的银行家为君主提供资金援助到发现美洲大陆,从工业革命到当今社会的股市危机……所有的这些,对于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经济变革时期的我们探究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亚历山大·容 (德国)迪特马尔·皮珀 (德国)赖纳·特劳布 译者:葛囡囡
目录
第一部分资本的崛起
我们需要新银行
1096年至1480年的编年史:中世纪的银行业
商业革命
罪恶的交易
美第奇家族的繁荣与没落
给皇帝的贿赂金
从黄金到记账货币
第二部分第一次全球化
白银的诅咒
1480年至1800年的编年史:流向全球的货币
象征贪欲的佛洛拉
印钞机上的赌徒
借贷革命
货币狂想
第三部分1800年后的辉煌和困顿
对铁路的狂热
1800年至1900年的编年史:货币的解放
可爱的货币之谜
国王们的股票经纪人
“我要杀了他们!”
彻底破产的教训
忘记才会幸福
第四部分双重打击
1929年的信号
1900年至1945年的编年史:世界大战和世界危机
鼓励挥霍
国家的创伤
剪断纸币
被欺骗的骗子
第五部分繁荣之后的倾覆
从林间小屋到赌场
1945年至2009年的编年史:资本的波动
鸭子的终结
美元风暴
临渊却仍狂妄自大
命运之轮继续旋转
参考文献
作者目录
致谢
序言
2008年9月,各大媒体在报道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时,不止一次贴出那些西装革履的银行业年轻人行色匆匆的照片。他们将事业上曾经的辉煌打包,装入纸箱,然后急匆匆地离开了纽约摩天大楼中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位子,落寞地穿行于曼哈顿街头。不过当时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嗅出了潜在的危机:那些原本拿着丰厚薪水的金融界青年才俊突然之间从高位跌下,尽管这一切如此不真实,但却悄无声息地预示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
自此,全球范围内无以计数的人相继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地球上较为贫穷的那部分入和国家又一次遭到最为惨重的打击——即便是那些相对富裕的国家也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比如欧盟成员国希腊,就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而濒临国家破产。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只能背负着沉重的国债,依靠巨额的援助和投资项目暂时躲避危机;人们至今还能清楚地记起上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延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希特勒和纳粹的上台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大战。
现实的发展似乎重复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经济危机的轨迹,更通过一系列事实赋予了人们尽可能形象而全面地去探讨新时代资本角色的机会。《金钱创造历史》这本书的标题是如此贴近现实。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球是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关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自出现开始,也就是自中世纪末起,便书写了一部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发展史,而也为人们提供了详实且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它不但富于变化,妙趣横生,而且与现实出奇的相似。
虽然资本控制的时代少不了战争、危机和灾难,但资本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资本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法兰克福经济历史学家维尔纳·普鲁姆佩在其关于所谓“创建者崩溃”的历史教材中提及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普鲁姆佩指出,当时资本的崩溃是如何在一方面毁灭了很多人的梦想并导致大量企业和银行破产,而在另一方面却终结了毫无章法的自由经济主义,并引发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进而奠定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富有美国乐观主义精神的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他著作的序言中认可了金钱“在人类崛起中的重要意义”,这位哈佛大学教授将金钱视作“几乎所有历史进步的助产士”。但也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有鉴于最近的金融危机,弗格森的这一观点过于鲁莽。而弗格森打了一个比方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这恰好也是他的著作《货币崛起》的理论基础:“我想,我们可以将货币制度的发展想象成连绵的山脉。山脉起伏不定,有的地方陡然升高,有的地方可能又急剧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总体向上的发展趋势。就好像在历经高通胀、紧缩和1948年的货币改革后,德国人迎来了相对20世纪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经济繁荣。”
如果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个画面,那么货币的发展史也许是有学习价值的。比如到目前为止,已经相当成功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共识的,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方法,即各国通过中央银行采取低息政策以及国家施行投资计划——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考虑再次使用缩减开支的方法来应对危机。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对策曾在1929年经济危机时引发了农产品价格暴跌,甚至还加剧了原有的危机。
不过人类和货币能否长久、持续、共同地发展,这一期待是否现实,却是另一回事。这本书并没有对人们如此美好的期望给予太多支持;相反,它向人们指出,不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都无法逃避一种可怕的重复模式。1637年荷兰爆发“郁金香狂热”时,无数的荷兰人都做着妄图通过郁金香球茎一夜暴富的投机美梦,而当时的这场危机也已经昭示了金融投机活动以及金融泡沫产生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后来在不到百年的世界经济史中,同样出现了一个本想收拾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留下的烂摊子,以振兴法国经济,却最终失败的苏格兰赌徒、金融数学家、投机者约翰·劳。由于他贪婪的欲望,这个纸币和股票发烧友给法国经济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而他也因此被历史记住。
柏林经济理论学家米夏埃尔·C·布尔达在他的短评中分析了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走向,并从历史中得出了理性的结论。“几百年来,所有的金融危机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但人类始终未曾从中学到什么。”“合理调控”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科学家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为这样的标题——命运之轮继续旋转,也不是偶然,因为作者对于人类的学习能力实在存有怀疑。
文摘
版权页:
美元风暴
截至2010年,经济危机让全球损失了4万亿美元。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一种源自美国的、臭名昭著的金融产品,它在不知不觉间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
1991年万圣节前夜,飓风席卷了美国东海岸,此前没有任何气象学家对此有所预见。风暴低压区转移至大西洋,并与高压区的冷空气相遇,由此演变成一股携带巨大湿热能量的致命风暴。其实,这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它引发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这真的是一场“完美的”风暴:高达30米的巨浪一波波袭来,最后造成的损失超过了2亿美元。
2003年6月25日,世界经济的“完美”风暴始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希望以此刺激已经瘫痪的美国经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金融界惊慌失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打响,道琼斯指数创历史最低。
通常,一旦货币贬值,通胀就要加速。但是2003年的美国却没有按照惯常轨迹向前发展,原因在与美国隔洋相望的另一个大洲上,1.5亿的中国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生产廉价的T恤、电脑和玩具,美国人恰好是这些商品的消费者。
确切地说,这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埋下,它和华尔街上的所罗门兄弟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源是从大学中途退学的刘易斯?拉涅利所开发的一种名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特殊金融产品,它本质上是一种由不动产担保的证券。
这种证券的基本原理是,正常情况下,购房人向银行贷款,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向银行分期偿付利息,银行赚取贷款人的利息和接收储户存款所支付利息间的差额。但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不同,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又称抵押贷款池),然后出售给大投资者。这样银行具备了发放新贷款的资金,潜在的购房者也更容易获得贷款,投资者则拥有了更有保障的投资。表面上看,这是一项多赢的政策,至少这项产品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2006年夏,金融风暴近在咫尺,在波士顿近郊罗克斯伯里,42岁的健身教练宝拉?泰勒以26.9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一栋公寓,其中很大一部分房款是通过从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获得的贷款来支付的。此前,她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不是住在父母家,就是和朋友们挤在一起;每个月为多赚1500美元,她还要兼职给别人当家庭厨师。泰勒说;“我出生在13个孩子的大家庭,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这种感觉太好了。”这就是“美国梦”。
现在她每月需要还贷2200美元,实际上高于她的收入。可是贷款合同上记录的收入却是实际数额的3倍——7300美元。泰勒说,这些都是中间人操作的,她甚至没有亲自看过贷款合同。她本以为,银行顾问“要审核合同,还要问你是否能承担得起。”
仅仅过了一年,宝拉就无法继续还贷。但她的债权人——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早就将她的贷款转售给了纽约银行。这样就产生了数十亿美元的债券,即抵押担保证券。连同很多与其相似的次级贷款,它们让美国的金融市场风雨飘摇,而这一切都因为缺少稳定、安全的客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称,“这种情况开始表现为部分次级市场非常有限的衰退,进而转移到美国的贷款和金融市场,直至全球。”次级贷款现在已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自危机爆发以来,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未来经济形势时称,至2010年底,“这个数字(危机造成的损失)将变成4万亿。”
但是,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很多人说,是人的贪欲,是毫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银行家的原罪造成的。但这些还远不足以造成如此后果。美联储前任主席、纽约经济学家赖尔?格莱姆雷说,“人们寻找危机的元凶时,走了很多弯路,犯了不少大错,元凶其实有很多。”
首先是向市场廉价倾倒货币的美联储主席;其次是原本无力承担却一心想实现美国梦的小人物和小家庭;当然,那些希望一夜致富的房地产投机者和几乎给每个“活人”都发放房屋贷款的信贷机构,即过去的贷款经纪人,他们从中捞到不少金钱,难逃其咎;很多机构从中收取费用,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这些债券早就迫不及待了;需要负责的还有给那些复杂的贷款群组盖章的信贷评级机构;最后是从美国银行手中抢走这些产品的投资者。想规避风险,就要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它类似于保险合同,债权人通过这种合同将债务风险出售,合同价格就是保费。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向违约互换出售者索取现金,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18
擦亮日期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