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互联网创业必须避免的八大误区 腾讯科技频道 2014.8 【pdf扫描】
《教训:互联网创业必须避免的八大误区》:一线创业者深度分享价值18亿美金的血泪教训。17个知名创业公司深度访谈,揭秘创业过程中最容易让你失败的大坑。腾讯科技历时一年精心整理创作,权威发布。与镁光灯下面的成功学故事相比,教训和挫折对创业者的借鉴和价值更大。创业是一趟艰苦的旅程,来自一线的经验教训更为珍贵。挫折和失败既是创业路上的绊脚石,又是通向成功的磨刀石。身处一线的创业者,应学会用别人的钱来交学费,避开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和暗礁。
名人推荐
创业路上有许多未知的难关,容易跌倒摔跤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创业者的勇气和执着非常值得尊敬,他们的深刻反思是最有价值的思想。腾讯网科技频道对10多位一线创业者进行采访,把他们的反思集结成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真实和坦诚的反思最能给人启发,这个小册子很值得细读。
——腾讯公司创始人之一 张志东
作者简介
腾讯科技频道,腾讯网是中国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集新闻信息、社会化媒体资讯和产品以及区域垂直生活服务为一体。腾讯科技频道是腾讯网旗下专注报道TMT的频道,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中文科技类媒体。其聚拢了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前《连线》主编Chris Anderson、苹果联合创始人Stephen Wozniak等一批国际顶尖科技行业人士,在第一时间关注一线创业者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腾讯科技依靠坚实权威的采编团队,致力于以大财经视野解读IT产业资讯,并成为国内首批进入“解释性报道”领域的新闻媒体。腾讯科技倾力打造的TMT解码、科技不怕问、战略档案及企鹅智酷等原创栏目,无缝作用于用户决策的各个阶段,充分满足用户需求。通过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官方微信和微博矩阵、RSS订阅等渠道,腾讯科技频道7*24小时面向数千万用户提供最新鲜的科技资讯,在互联网、IT、通信及科学探索行业新闻领域占尽先机。
目录
赞誉
序
前言
第一章盲目照搬国外模式不接地气
爱日租:伪需求掩盖下的烧钱狂欢
点点网:复制硅谷模式忌踏空用户需求
今夜酒店特价:巨头阴影下的决策失误
第二章自己定义的需求不一定是真需求
龚海燕二次创业:选择不熟悉的领域创业暗礁重重
第三章过往经验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
惯性思维陷阱:网易前COO创业之旅
“慢”的代价:大众点评十年沉浮
第四章环境巨变固步自封出危机
开心网:短期成功反成长远胜利绊脚石
维络城之殇:移动浪潮之下的措手不及
暴风影音:战略迟缓错失转型机遇
第五章大规模转型风险高
乐淘:五年三次急转弯的韧性不足
好乐买:大平台误区与库存之痛
转型之痛:点心移动的布朗运动
第六章快速成长下的过度膨胀和管理失控
拉手网之败:IPO冲刺冲出来的管理乱局
冲动之殇:凡客的失控性大跃进
第七章“兄弟义气”埋下团队内讧隐患
红孩子往事:“中国合伙人”决裂
第八章过度依赖合作伙伴丧失独立性
巨鲸陨落:合作伙伴不靠谱的沉痛代价
云云折戟社会化搜索:依附与独立的纠结
后记
本书创作团队
序言
成功学太多了
这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年代。无论我们身处机场,还是驻足书店,皆可看到大量企业家日记和管理教条,其理论系统而高端,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创业者大多趋之若鹜。
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只谈成功之道,不提遇挫之苦。不仅如此,其成功之道,往往是抽象的理论,对一线创业者而言,缺少具体的指导。相较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功学,接地气的挫折学可能更有实用价值。
同样遗憾的是,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依然缺少这样的内容。这或许与中国的舆论环境有关:我们往往只是追逐成功,避谈挫折,避谈失败。即便是在以开放著称的互联网行业,也鲜有关乎创业实战的反思和教训。
是时候做一些改变了。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陆续对17位奋战在一线的互联网创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思想。我们期望系统地挖掘他们实战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归纳出一些脚踏实地的创业逻辑。
如同我们预期的一样,他们的故事少有成功学的高大上或假大空。他们有的,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我们深知创业不易。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有着各种难以预料的陷阱和误区,创业者可能在任何地方一蹶不振,也可能在任何时候迷失方向。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是时代的勇者。他们摸爬滚打而来的经验教训,值得后来者学习,当得起后来者尊敬。
这是一本微薄之书,这是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一颗拳拳之心。我们希望用这本不太成熟的图书,向所有正奋斗在一线的创业者致敬!
创业者万岁!
腾讯科技频道主编 龙兵华
后记
为什么要出这样的一本书,这源于腾讯科技在2013年上半年做创业者教训系列访谈的想法。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腾讯科技频道是门户从批发转载内容转型做原创精品内容坚定不移的先行者,在坚持精品原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推出新的栏目、新的策划、新的课题,一方面与腾讯集团内部的创新氛围有关,另一方面,在不断借鉴传统媒体的方法论和引入传统媒体人之后,我们逐渐积淀了做深度精品原创的能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想法一直酝酿到2013年下半年,腾讯科技正式开始进行项目立项,决定启动这个系列访谈。在接近半年的时间里,腾讯科技的主力记者采访了20多位创业者,听他们还原自己在创业中所遇到的教训和反思,继而和业内人士逐一确认这些事实。通过记者自己的梳理,2013年下半年在腾讯科技网站上陆续推出了20期“教训”。有了这些素材打底,我们有勇气筹划出一本书。
在谦卑的心态之下,我们相信,在所有关于创业的成功学书籍中,对教训的反思恰恰是稀缺的。作为记者,我们的独特和优势在于,基于行业的长期跟踪观察以及具体到个案的最大程度还原,我们既能做到体察单个创业教训,又能全景梳理和反思整个行业,相信这份努力的凝结多多少少对后来的创业者有所启发,有所教益。
如同创业者初次创业一样,这本书筹备酝酿多时,付诸行动之时,在无知的乐观和有知的悲观之间反复,写作也花费了比想象中还要长的时间,组稿、审稿所费的精力也超出预想。
也因为此,作为规划教训系列访谈以及初次出版书籍的“菜鸟”,我们特别感谢那些接受我们采访、坦诚反思教训的创业者,感谢帮我们做梳理点评的投资人、业界领袖,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名单很长,恕不能一一列举,我们谨记在心。
痴狂复警醒,执拗又悠长。想通过这本书祝愿创业者在创业途中,既有十足的激情和迷恋,又有适时的反思和觉醒,在前进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和路径,创业的路途上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充满成就。
文摘
版权页:
事实上,“开放平台”是2010年、2011年最火的互联网概念之一,有太多互联网公司都想做平台。在国外,Facebook通过开放平台策略为一大批社交游戏公司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在国内,腾讯和360发生纷争之后腾讯宣布将开放平台,和产业合作伙伴共赢。但是在线上对接线下方面,拥有大量数据的大众点评被认为是另一家最有机会做成平台型的公司。
移动互联网、团购、本身生活服务平台,头顶这些概念的大众点评在2011年4月宣布获得来自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光速创投的1亿美元融资。这家默默发展了七八年的慢公司,一下子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明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下一家百亿市值公司。
“快公司”打“慢公司”
可是仅仅一年不到,大众点评就从明星公司开始变成了备受质疑的慢公司。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节点分别为大众点评的第三和第四轮融资。
2011年4月,大众点评宣布获得1亿美元融资。当时大众点评气势正盛,投资者的背书也让媒体更加看好这家公司。
资源链接
标签
发布日期
2019-02-23
擦亮日期
2019-02-23